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

治要綱目

明辨 > 人情

〈𧰼〉①曰:「山上有雷②,小過③。君子以行過乎恭,喪過乎哀,用過乎儉。」(卷一 周易)

【註釋】①〈象〉:《易經》十翼之一,是解釋爻象的文辭。相傳為孔子所作。也稱為〈象辭〉。②山上有雷:下艮☶(山),上震☳(雷)。③小過:小過卦,《易經》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。艮☶下、震☳上。小過表示利於守正,只可做小事,不宜做大事之象。

【白話】〈象〉說:「下艮為山,上震為雷,這就是小過卦的意象。君子行為要盡量恭敬,有喪事盡量悲哀,需用費時盡可能節儉。」

晉國苦盜,有郤雍①者,能視盜之貌,察其眉睫之間,而得其情。晉侯使視盜,千百無遺一焉。晉侯大喜,告趙文子曰:「吾得一人,而一國盜爲盡,奚用多爲②?」文子曰:「吾君恃伺察而得盜,盜不盡矣,且郤雍必不得其死焉。」俄而③羣盜謀曰:「吾所窮者郤雍也。」遂共盜而戕④。殺之也。晉侯聞而大駭,召文子而告之曰:「果如子言⑤。」(卷三十四 列子.力命)

【註釋】①郤雍:郤音「系」,xì ㄒㄧˋ。春秋時期,晉國小偷很多,君臣為此而苦惱,郤雍在當時很有名氣,因為他能觀察小偷的表情,從他們的眼神中偵破案情,經常能為老百姓抓到許多小偷。②奚用多爲:為什麼要多呢。何用多呢。奚,為何、為什麼。③俄而:不久。④戕:音「牆」,qiáng ㄑㄧㄤˊ。殺害、傷害。⑤果如子言:果然如你所說的一樣。子,你,此指趙文子。

【白話】晉國因為偷盜的人太多而苦惱,有一個叫郤雍的人,能夠觀看偷盜人的外貌,觀察他臉部表情,就能知道實際的狀況。晉侯讓郤雍觀看偷盜的人,看過千百個,沒有一個差錯的。晉侯非常高興,告訴趙文子說:「我得到一個人,而全國都沒有偷盜,何用多呢?」文子曰:「我的君王依靠觀察而捉到偷盜的人,偷盜的情形不會盡啊!而且郤雍必定沒有辦法得到善終。」不久一群偷盜的人謀略說:「我們為什麼會窮困,都是因為郤雍。」於是一群偷盜的人一起去偷盜,然後把郤雍殺掉。晉侯聽後非常驚駭,召見文子,然後告訴他說:「果然如你所說的一樣。」

聖王深識人情,而達治體,故其稱曰:「不以一眚①掩大德。」又曰:「赦小過,舉賢才。」又曰:「無求備於一人。」(卷三十 晉書下)

【註釋】①眚:音「省」,shěng ㄕㄥˇ。過失。

【白話】聖王都深刻明瞭人之常情,而且通曉為政之道,所以他們說:「不要因小的過錯來掩蓋大的德行。」又說:「饒恕小的過失,任用有賢德的人。」又說:「對於一個人不能求全責備。」

夫小臣之欲忠其主也,知愛之而不能去其嫉妒之心,又安能敬有道,為己願稷契之佐哉。(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)

【白話】那些小臣們想效忠他的君主,只知道偏愛君主,而不能去掉自己的嫉妒心理,又怎能恭敬有德有才之人,願意自己成為稷、契這樣的輔佐之臣呢?

今彼有惡而己不見,無善而己愛之者,何也?智不周①其惡,而義不能割其情也。(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)

【註釋】①周:遍、遍及。

【白話】事奉君主左右的近臣有不良行為,而君主卻看不見,沒有做出利益國家的善行而君主卻溺愛他,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君主的智慧難以盡見這些近臣為惡的一面,而行道義的決心還不能達到割捨私情。

我聞忠善以損怨,為忠善,則怨謗息也。不聞作威以防怨。欲毀鄉校,即作威也。(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)

【白話】我聽說忠誠善良可以減少人民的怨言和批評,沒聽說倚仗威勢能防止抱怨的。

周公謂魯公①曰:魯公,周公之子,伯禽也。「君子不施②其親,施,易也,不以他人之親,易己之親。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③。以,用也,怨不見聽用也。故舊無大故,則不棄也。無求備於一人。」大故,謂惡逆之事也。(卷九 論語)

【註釋】①魯公:周公的兒子伯禽。最初,周武王分封魯國給弟弟周公旦,之後因周公留輔天子而改封周公長子伯禽為魯侯。②施:音「使」,shǐ ㄕˇ。棄置,忘卻。③以:任用。

【白話】周公對兒子伯禽說:「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,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。對老臣舊友,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,就不要遺棄他。不要對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。」

「君子之過,如日(舊無日字補之)之蝕焉。」又曰:「過而能改。」又曰:「不貳過①。」凡此數者,是賢人君子不能無過之言也,苟不至於害治,則皆天網②之所漏也。所犯在甚泰,然後王誅③所必加。此擧罪淺深之大例④也。故君子得全美⑤以善事⑥,不善者必夷戮⑦警衆。此爲治誅赦之准式⑧也。(卷三十 晉書下.傳)

【註釋】①不貳過:錯誤不再重犯。②天網:王法、國法。③誅:懲罰、懲治。④大例:通則,通例。⑤全美:保全受讚美。⑥善事:好的行為。⑦夷戮:殺戮。⑧准式:標準、法則。

【白話】(古人說):「君子的過錯,如同日蝕。」又曰:「有了過錯,而能夠改正。」又曰:「錯誤不再重犯。」這些話都是說,賢人君子不可能沒有過失,如果不會到危害治國的地步,就都不會受到國法的懲治。如果所犯的過錯太嚴重,然後王法的處罰必定施加到他們身上。這是判斷和處理所舉發罪狀之深淺的通則。所以君子得以因為他的善行而保全受讚美,不好的必定受到殺戮懲罰以警誡教育大眾。這是決定懲罰或赦免的準則。

爲忠者獲小賞而大乖違於人,恃①人君之獨知之耳,而獲訪之於人,此爲忠者福無幾②而禍不測於身也。得於君,不過斯須③之歡,失於君,而終身之故患,荷④賞名而實窮於罰也。是以忠者逝而遂⑤,智者慮而不爲。(卷四十七 劉廙別傳.疑賢)

【註釋】①恃:依賴,仗著。②無幾:幾音「擠」,jǐ ㄐㄧˇ。謂時間不多;不久。③斯須:片刻,一會兒。④荷:音「賀」,hè ㄏㄜˋ。擔著。⑤逝而遂:意指離去才能保全自己。逝,離開。遂,道路,此處指人生才會有出路。

【白話】忠誠的人雖然獲得了小小的賞賜,卻因之而與他人的利益相違背,這是仰仗君主一人的了解啊!如果君主得到諮詢其他人後的回饋,則忠臣的福運就沒有多久了,進而大禍不知何時臨頭也難以預料。得到君主的賞賜不過是片刻的歡樂,因之而失去君主的信任則是終身的禍患。擔負著受到賞賜之名,實際上最終是受到懲罰。所以,忠臣只有離去才能保全自己,聰明的人深思熟慮後,就不再想做忠臣。

自古有國有家者,咸欲修德政以比隆①盛世,至於其治,多不馨香。非無忠臣賢佐,闇於治體②也,由主不勝③其情,弗能用耳。夫人情憚難而趣④易,好同而惡異,與治道相反。(卷二十七 吳志上)

【註釋】①比隆:同等興盛。②治體:治國的綱領、要旨。③不勝:制伏不住。④趣:趨向、歸向。

【白話】自古以來有國的諸侯、有家的卿大夫,都想實施德政來達到與古代盛世同樣的興盛,但是他們治理的成果,大多都不美好。這不是因為沒有忠誠賢明的輔臣,以及不懂得治國的要領,而是由於君主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情,不能任用忠臣及遵從治國正道。人之常情總是害怕困難而趨向容易,喜好別人贊同而厭惡異議,這與治國之道剛好相反。

人有六情①,失之則亂,從之則睦。故聖王之教其民也,必因②其情,而節之以禮;必從其欲,而制之以義。義簡而備,禮易而法,去③情不遠,故民之從命也速。(卷八 韓詩外傳)

【註釋】①六情:人的六種欲求。《韓詩外傳》卷五:「人有六情:目欲視好色,耳欲聽宮商,鼻欲嗅芬香,口欲嗜甘旨,其身體四肢欲安而不作,衣欲被文繡而輕暖。此六者,民之六情也。」②因:順、順應。③去:距離。

【白話】人有六種欲求,違背了,國家就會紊亂,合理地順從就能帶來和睦。所以聖王教化人民,一定會依據人情事理,而用禮法加以節制;也一定會隨順人民願望,而用道義加以規範。義理簡明而又完備,禮法易行而有規則,與人情相距不遠,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從國家的法令。

行善者則百姓悅,行惡者則子孫怨。是以明者,可以致①遠,否者以失近。(卷四十 新語)

【註釋】①致:招致、招引。

【白話】君王能行善政,百姓就會喜悅;君王作惡,連子孫都會埋怨。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的君王,可以使遠方的人歸附且影響久遠;假如違背,連最親近的人也會失去。

 

君子所惡乎異者三:好生事也,好生奇也,好變常也。好生事則多端而動眾,好生奇則離道而惑俗,好變常則輕法而亂度。故名不貴苟傳,行不貴苟難。純德無慝①,其上也;伏而不動,其次也;動而不行,行而不遠,遠而能復,又其次也;其下遠而已矣(已矣作不近也三字)(卷四十六 申鑒)

【註釋】①慝:音「特」,tè ㄊㄜˋ。邪惡。

【白話】君子所厭惡的異常行為有三種:喜歡生事、喜歡製造奇言怪論、喜歡改變常規。喜歡生事,就會製造事端而興師動眾;喜歡製造奇言怪論,就會離經叛道而惑亂風俗;喜歡改變常規,就會輕視法令而擾亂制度。因此人的名聲暫且得到流傳並不顯得可貴,勉強做了難以做到的事也並不顯得可貴。(只有遵循禮義才是可貴的。)純正的德行毫無偏邪,這是最上等的;能伏住邪念而心不妄動,是次等的;心有妄念而不行動,雖有行動但不遠離正道,遠離正道了還能及時回頭,又再其次;最下等的是與正道愈來愈遠而不自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