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

治要綱目

為政 > 法古

說曰:「王!人求多聞①,時惟②建事③,學于古訓④乃有獲。王者求多聞以立事,學古訓乃有所得也。事⑤弗師古,以克⑥永世,匪⑦說攸⑧聞。」事不法古訓,而以能長世,非所聞。(卷二 尚書)

【註釋】①聞:知識,見聞。②時惟:時,是,這。惟,為。③建事:謂建立事業或功業。④古訓:古代流傳下來的典籍或可以作為準繩的話。⑤事:治理,任事。⑥以克:而能。以,連詞,而。克,能。⑦匪:同「非」。不,不是。⑧攸:音「優」,yōu ㄧㄡ。所。

【白話】傅說(音「月」,yuè ㄩㄝˋ)說:「君主希望見聞廣博,是想建立功業,認真學習古人的教導,就會有收穫(作為一個君王,增廣見聞是為了成就大業,學習古人的教誨才會有所收穫)。做事不師法古人,而能使國家長治久安,我傅說沒有聽說過(做事情不能遵循古人的教導,而能夠做得長久的,這種事從來沒有聽說過啊)。」

「漢、魏以來,內官之貴,於今最隆①,而百官等級遂多,遷補②轉徙③如流,能不以著④,黜陟⑤不得彰,此爲治之大弊也。夫階級繁多而望官久,官不久而望治功⑥成,不可得也。〈虞書〉⑦云:『三考⑧,黜陟幽明⑨。』《周官》,三年大計⑩羣吏之治,而行其誅賞。漢法,官人或不直秩。魏初用輕資,亦先試守⑪,不稱,繼以左遷⑫。然則雋才⑬登進,無能降退,此則所謂『有知必試,而使人以器⑭』者也。臣以爲今宜大并羣官等級,使同班⑮者不得復稍遷,又簡⑯法外議罪⑰之制,明試守左遷之例,則官人理書⑱(書疑事),士⑲必量能⑳而受爵㉑矣。居職㉒者自久,則政績可考。人心自定,務求諸己矣。」(卷二十九 晉書上.百官志)

【註釋】①隆:顯達,顯赫。②遷補:升官補缺。③轉徙:輾轉遷移。④著:音「住」,zhù ㄓㄨˋ。顯著。⑤黜陟:黜音「觸」,chù ㄔㄨˋ。陟音「至」,zhì ㄓˋ。指人才的進退,官吏的升降。黜,貶降、革職。陟,升遷、進用。⑥治功:泛指治理的政績。⑦虞書:屬《尚書》中虞書部。⑧三考:古代官吏考績之制。指經三次考核決定升降賞罰。考,舊時考核官吏的成績曰「考」。⑨黜陟幽明:罷免愚昧的昏官,晉升賢良的好官。幽明,指善惡,賢愚。⑩大計: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績。⑪試守:正式任命前試行代理某一職務。⑫左遷:降官,貶職。⑬雋才:才智出眾的人。「雋」通「俊」。⑭器:才能,能力。⑮同班:等級相同。⑯簡:簡化。⑰議罪:論議定罪。⑱理書:理事,治事,處理事務。⑲士:卿士。泛稱諸侯臣僚、各級官吏。⑳量能:衡量才能。㉑受爵:接受爵位。㉒居職:在職;任職。

【白話】(承上則,李重說):「漢、魏朝以來,在朝廷做官的尊貴,於今最為顯著。於是百官的等級也就增多,官員的變更、補缺、調轉、升遷如同流水,有能力而不為人所知,人才的賢愚在進退升降中得不到彰顯,這是治理國家的極大弊端。官階如此繁多,卻希望官員在一個職位任職較長時間;在一個職位上時間短暫,卻又希望其治理很有成績,這都是不可能辦到的事。《尚書.虞書》上說:『經過三次考核決定官員的升降。』《周官》上說:『每三年廣泛考察百官的政績一次,據此賞罰任免。』漢代的辦法是授予官職時,有的不直接確定官職的大小品級。魏朝在開始任用時不看重資歷,也採取在職試用的辦法,對其不稱職者予以降職。這樣,才能出眾者得到升遷,無才能的予以降職或辭退。這就是所謂『有才能的人一定經過試用,而按才能高低來用人』的辦法。我認為當前應大力合併官員的品級,讓同一官品班次者不得在短時間內調遷。另外,應簡化在規定以外評議官員罪過的制度,明確在職試用、留用、不稱職者降免的規定。這樣一來,人各得其位、制度得到簡化明確,士人也會根據其才能而接受爵位了。在某一職位任期持久,則政績就可以考核。做官的人心安定,必然會要求自己盡職了。」

「夫武王,聖主也;成王,賢嗣也。然武王不恃成王之賢,而廣封建者,慮經無窮也。且善言今者,必有以驗之於古。唐虞以前,書文殘缺,其事難詳。至於三代,則並建明德,及擧(擧作興)王之顯親①,開國承家,以藩屏②帝室,延祚③久長,近者五六百歲,遠者延將千載。」(卷三十 晉書下.傳)

【註釋】①顯親:顯貴的親屬。②藩屏:藩音「凡」,fán ㄈㄢˊ。捍衛。③延祚:祚音「做」,zuò ㄗㄨㄛˋ。延續國家福運。

【白話】(劉頌):「周武王是一位聖明的君主,周成王是一位賢明的繼承者,可是武王不倚仗成王的賢明,仍然大量封立諸侯國,就是因為他考慮到國家的長治久安。再說,善於談論當前情形的人,必然是從古人的做法中求得了驗證。唐堯、虞舜以前,文獻殘缺,那時候的事難以詳知。至於夏、商、周這三代,帝王們都樹立美好的德行,同時又選用王室顯貴,建立諸侯國以繼承國家大業,來捍衛中央朝廷的安定,從而國運長久,短的有五六百年,長的將近千年。」

「逮至秦氏,罷侯置守,子弟不分尺土①,孤立無輔,二世而亡。漢承周秦之後,雜而用之,前後二代,各二百餘年。揆②其封建,雖制度舛錯③,不盡事中,然跡其衰亡,恆在同姓失職,諸侯微時④,不在強盛也。昔呂氏作亂,幸賴齊代之援,以寧社稷;七國叛逆,梁王捍之,卒弭⑤其難。自是之後,威權削奪,諸侯止食祖俸,甚者至乘牛車。是以王莽得擅本朝,遂其姦謀,傾蕩天下,毒流生靈。」(卷三十 晉書下.傳)

【註釋】①尺土:狹小的土地。②揆:音「葵」,kuí ㄎㄨㄟˊ。度量,揣度。③舛錯:舛音「喘」,chuǎn ㄔㄨㄢˇ。錯亂,不正常。④微時:卑賤而未顯達的時候。⑤弭:音「米」,mǐ ㄇㄧˇ。止息。

【白話】(承上則,劉頌):「到了秦朝,廢棄了諸侯立國管理地方的做法,而在地方設立郡和縣作為行政機構,皇室子弟沒有分封到尺寸土地,王朝因此孤立而沒有諸侯作為輔佐,傳位二世就亡國了。周和秦兩代之後是漢朝,漢朝將封建制和郡縣制混雜在一起使用,西漢和東漢兩代,國運各二百餘年。臣考量漢代的封建制度,發現儘管這個制度也存在錯亂的地方,不能做到處處恰當,但是考查一下漢朝的衰亡,問題都出在同姓諸侯不能保衛國家,是諸侯勢卑力微的時候,而不是諸侯強大興盛的時候。以前外戚呂氏作亂,幸虧依靠齊國、代國諸侯王的援助,才使得漢朝劉氏江山安定下來。後來七國叛亂,梁王(劉武)捍衛朝廷,終於平定了這一場災難。從那以後,諸侯王的權力和威勢被削奪,只能靠徵收郡國租稅以為生計,有的甚至窮困到只能乘坐牛車的地步。因此王莽才得以獨攬朝政,實現了他篡逆的奸謀,導致天下分崩離析,生靈塗炭。」

齊桓公問管子曰:「吾念有而勿失,得而勿忘①,為之有道乎?」對曰:「勿創勿作,時②至而隨。無以私好惡害公正,察民所惡,以自為戒。黃帝立明臺③之議,堯有衢室④之問,舜有告善之旌⑤,禹立諫鼓⑥於朝,湯有總街之庭⑦,以觀民誹也。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、得而勿忘者也。」(卷三十二 管子)

【註釋】①忘:通「亡」。喪失,失去。②時:時機,機會。③明臺:傳說為黃帝聽政之所。④衢室:衢音「渠」,qú ㄑㄩˊ。相傳為唐堯徵詢民意的處所。⑤告善之旌:旌音「經」,jīng ㄐㄧㄥ。為獎勵人臣進諫而設的旗幟。⑥諫鼓:設於朝廷供進諫者敲擊以聞的鼓。⑦總街之庭:通衢大道旁的亭舍。指商湯聽取民意之處。

【白話】齊桓公問管仲說:「我想擁有天下而不失去,得到權力而不喪失,做到這一點有方法嗎?」管仲回答說:「不要刻意創新,時機來臨就隨之行事。不要以個人的好惡來損害公正,了解人民所討厭的事,以便自己引以為戒。黃帝建立了明臺的議政制度,堯帝設有衢室的諮詢制度,舜帝設有獎勵人們進諫的旌旗,夏禹在朝廷上設立進諫之鼓,商湯設有通衢大道旁的亭舍,用來了解百姓的批評意見。這就是古代聖君賢王所以擁有天下而不失去、得到權力而不喪失的方法。」

湯①降②不遲③,聖④敬日躋⑤。昭⑥假⑦遲遲⑧,上帝⑨是祗⑩。帝命式⑪于九圍⑫。不遲,言疾也。躋,升也。九圍,九州也。降,下也。假,暇也。祗,敬也。式,用也。湯之下士尊賢甚疾,其聖敬之德日進,然而能以其聰明,寬暇天下之人遲遲然。言其急於己而緩於人也。天用是故愛敬之,天於是又命之,使用事於天下,言王之。不競⑬不絿⑭,不剛不柔。敷政⑮優優⑯,百祿⑰是遒⑱。絿,急也。優優,和也。遒,聚也。(卷三 毛詩)

【註釋】①湯:商朝的開國之君。②降:指禮賢下士。③不遲:謂湯王禮賢下士非常急切。④聖:古之王天下者。亦為對於帝王或太后的極稱。⑤躋:音「機」,jī ㄐㄧ。升。⑥昭:光明,明亮;明顯,顯著。⑦假:通「暇」,從容。⑧遲遲:舒緩,從容不迫的樣子。⑨上帝:天帝。⑩祗:音「之」,zhī ㄓ。敬。⑪式:用,施行。⑫九圍:九州。⑬競:爭競,指為名利而爭逐奔走。亦泛指互相爭勝。⑭絿:音「求」,qiú ㄑㄧㄡˊ。急躁。⑮敷政:布政,施行教化。⑯優優:寬和貌。⑰百祿:指多福。⑱遒:聚合;聚集。

【白話】湯王禮賢下士非常急切,聖王誠敬之德與日俱增。他嚴以律己而寬以待人,對上天心懷恭敬。於是上天派他來治理天下,為天下人做最好的榜樣。從不爭強好勝急於求成,既不剛強暴戾也非柔弱不禁。施政溫和而且寬厚,才有這千祥雲集百福駢(pián ㄆㄧㄢˊ)臻。

曾子①曰:「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。」恭王之謂也②。孔子曰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」於是以開後嗣,覺來世,猶愈沒身不寤者也。(卷四十二 新序)

【註釋】①曾子:即曾參,字子輿,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(今山東省平邑縣)人,孔子的弟子,世稱「曾子」。②恭王之謂也:楚恭王就是這樣。本段上文講到,楚恭王平時不喜歡與勸諫他的侍從筦(音「管」,guǎn ㄍㄨㄢˇ)蘇相處,而喜歡一直順從討好他的申侯伯。臨終時,則下令賜予筦蘇很高的爵位,同時趕快驅逐申侯伯。

【白話】曾子曾經說:「人將要死去的時候,說出來的話也是善意的。」楚恭王就是這樣。孔子也曾說過:「假如一個人早上聽聞了仁道,即使晚上就死去了,也就沒白來人間一趟。」楚恭王的做法可以啟發後人,警惕來世,總比那些至死還不覺悟的人強得多了。

故為高必因丘陵,為下必因川澤,為政不因先王之法,可謂智乎?言因自然,既用力少,而成功多。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,不仁而在高位,是播惡於眾也。仁者能由先王之道。不仁者逆道,則播揚其惡於眾人也。(卷三十七 孟子)

【白話】堆高就一定要憑藉本來就突起的丘陵,掘深就一定要憑藉本來就低陷的川澤,而治理政事卻不依據古代聖王之道,能算得上明智嗎?因此,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居於高位,如果沒有仁德而又居於高位,這樣就會把他的禍害傳播到民眾身上。

五德以時合散散作教,以為民紀,古之道也。仁義勇智信,民之本,隨時而施舍,為民綱紀,古之所傳政道也。(卷三十三 司馬法)

【白話】將五德(此指仁、義、勇、智、信)適時地付諸教育,作為人民行為的準則,這是自古以來的法則。

學古入官,議事以制,政乃弗迷。言當先學古訓,然後入官治政,凡制事必以古義,議度終始,政乃不迷錯也。(卷二 尚書)

【白話】學習古訓才可以做官治理政務,根據古代的典章制度議論政事,政治就不會迷惑錯誤。

野諺曰:「前事之不忘,後事之師。」是以君子為國,觀之上古,驗之當世,參以人事,察盛衰之理,審權勢之宜,去就有序,變化應時,故曠日①長久,而社稷②安矣。(卷十一 史記上)

【註釋】①曠日:歷時。②社稷:稷音「計」,jì ㄐㄧˋ。本指土神和穀神。因社稷為帝王所祭拜,後用來泛稱國家。

【白話】俗話說:「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,就是以後做事的借鑒。」因此君子治理國家,考察於上古的歷史,驗證以當代的情況,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,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,審慎權衡與之相適應的形勢,取捨有條理,並順應時代制定相應策略,因此歷時長久而國家安定。

武王問尚父曰:「五帝之戒可聞乎?」尚父曰:「黃帝之時戒曰,吾之居民上也,搖搖恐夕不至朝;堯之居民上,振振如臨深川;舜之居民上,兢兢如履薄冰;禹之居民上,慄慄恐不滿日;湯之居民上,戰戰恐不見旦。」王曰:「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,翼翼懼不敢怠。」(卷三十一 陰謀)

【白話】周武王問尚父:「古代帝王的自我警戒可以告訴我嗎?」尚父說:「黃帝時的警戒說,『我領導人民,憂慮不安,唯恐傍晚到不了明天早晨』;堯帝領導人民,戰戰兢兢好像走在很深的大川邊;舜帝領導人民,小心謹慎好像走在薄冰上;禹王領導人民,戰戰慄慄唯恐治理過不了今天;湯王領導人民,敬慎畏懼唯恐見不到天亮。」武王說:「我現在剛兼併了殷國,處於民眾之上,對他們恭敬謹慎,戒懼而不敢怠慢。」

中書郞①李重②以爲等級③繁多,在職不得久,又外選輕而內官④重,以使風俗大弊。宜釐改⑤重外選,簡階級⑥,使官人⑦。議曰:「古之聖王,建官制,所以體國⑧經治⑨,而功在簡易⑩。自帝王而下,世有增損。舜命九官⑪,周分六職⑫,秦采古制。漢仍⑬秦舊,倚⑭丞相,任九卿⑮,雖置五曹⑯、尚書令⑰、僕射⑱之職,始於掌封奏⑲,以宣外內,事任⑳尚輕,而郡守牧民㉑之官重。故漢宣㉒稱所與爲治,唯良二千石㉓。其有殊政㉔者,或賜爵進秩㉕,諒㉖爲治大體,所以遠(藝文類聚遠作追)蹤㉗三代也。及至東京㉘,尚書㉙雖漸優顯㉚,然令僕㉛出爲郡守(藝文類聚郡守下有鍾離意黃香胡廣是也郡守十一字),便(無便字)入爲三公㉜,虞延㉝、第五倫㉞、桓虞㉟、鮑昱㊱是也。近自魏朝,名守㊲杜畿㊳、滿寵㊴、田豫㊵、胡質㊶等,居郡十餘二十年,或秩中二千石㊷假節㊸,猶不去郡。此亦古人『苟善其事,雖没世㊹,不徙官㊺』之義也。」(卷二十九 晉書上.百官志)

【註釋】①中書郞:官名。三國魏始置,屬中書省,為編修國史之任。晉惠帝時,改屬祕書監,稱大著作郎。②李重:重音「眾」,zhòng ㄓㄨㄥˋ。(西元二三五—三OO年)字茂曾(zēng ㄗㄥ),江夏鐘武人。少好學,有文辭。早孤,與群弟居,以友愛著稱。弱冠為本國中正,遜讓不行。曾上疏陳九品之弊。遷太子舍人,轉尚書郎。太熙初(西元二九O年),累遷中書郎。每大事及疑義,輒參以經典處決,多見施行。遷尚書吏部郎。永康初,趙王司馬倫用為相國左司馬,以憂迫成疾而卒。謚曰「成」。③等級:按差異而定出官吏的高下級別。④內官:指國君左右的親近臣僚。⑤釐改:改革、改正。釐,改正、改變。⑥階級:官的品位、等級。⑦使官人:使官得其人。官人,選才委官。⑧體國:創建或治理國家。⑨經治:籌劃治理。⑩簡易:簡單易行,不煩難。⑪九官:古傳舜設置的九個大臣。顏師古注:「《尚書》:禹作司空,棄后稷,契司徒,咎繇(音「高搖」,gāo yáo ㄍㄠ ㄧㄠˊ)作士,垂共工,益朕虞,伯夷秩宗,夔(音「葵」,kuí ㄎㄨㄟˊ)典樂,龍納言,凡九官也。」⑫六職:謂王公、士大夫、百工、商旅、農夫、婦功六種職別。⑬仍:沿用。⑭倚:憑靠。⑮九卿:古代中央政府的九個高級官職。⑯五曹:指尚書省下分職治事的五個官署。漢初置尚書五人,其一為僕射,四人分為四曹,常侍曹主丞相御史事;二千石曹主刺史二千石事;民曹主庶人上書事;主客曹主外國事。⑰尚書令:官名。始於秦,西漢沿置,本為少府的屬官,掌文書及群臣的奏章。漢武帝時以宦官擔任(又稱中書令),漢成帝時改用士人。東漢政務歸尚書,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。⑱僕射:射音「夜」,yè ㄧㄝˋ。職官名。秦時設置,因古時重視武官,用善射的人掌理事務。漢成帝,初置尚書五人,一人為僕射,位僅次尚書令。漢獻帝建安四年,置左右僕射。至唐時,左右僕射相當於宰相的職任。宋徽宗時改左右僕射為太宰、小宰。⑲封奏:指古時臣下封緘奏章上奏帝王。⑳事任:職務;職責。㉑牧民:治民。㉒漢宣:漢宣帝,名劉詢,生於武帝征和二年(西元前九一年),原名劉病已。漢武帝的曾孫。在位期間,勵精圖治,任用賢能,賢相循吏輩出。「吏稱其職,民安其業」,史稱「宣帝中興」。㉓二千石:石音「淡」,dàn ㄉㄢˋ。漢制,郡守俸祿為二千石,即月俸百二十斛(音「胡」,hú ㄏㄨˊ),世因稱郡守為「二千石」。㉔殊政:突出的政績。㉕進秩:進升官職,增加俸祿。秩,俸祿。㉖諒:確實;委實。㉗遠蹤:遠追。《藝文類聚》遠作「追」。追蹤,按蹤跡或線索追尋。㉘東京:古都名。指洛陽,即今河南省洛陽市。東漢都洛陽,因在西漢故都長安之東,故稱「東京」。㉙尚書:官名。始置於戰國時,或稱掌書,尚即執掌之意。秦為少府屬官,漢武帝提高皇權,因尚書在皇帝左右辦事,掌管文書奏章,地位逐漸重要。漢成帝時設尚書五人,開始分曹辦事。東漢時正式成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,從此三公權力大大削弱。魏晉以後,尚書事務益繁。㉚優顯:貴顯。㉛令僕:指尚書令與僕射。亦泛指股肱重臣。㉜三公: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。西漢以丞相(大司徒)、太尉(大司馬)、御史大夫(大司空)為三公;東漢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為三公。㉝虞延:字子大,陳留東昏人。㉞第五倫:字伯魚,東漢京兆長陵(今陝西咸陽東北)人。先世為戰國田氏,遷移西漢園陵,以遷移次第為氏。早年是鄉嗇夫,京兆尹閻興召為主簿,任鑄錢掾。後舉孝廉,任會稽(浙江)、蜀郡(四川)太守。為官以清廉著稱。㉟桓虞:生卒年不詳,字仲春,東漢馮翊郡萬年縣人,任司徒,依法斷事,細密公正。㊱鮑昱:字文泉,約王莽更始二年(西元一O年)生,卒於漢章帝劉炟建初六年(西元八一年),上黨屯留(今山西長治市屯留縣)人。東漢司隸校尉鮑永之子。鮑昱歷仕光武帝、漢明帝、漢章帝三朝,位至司徒、太尉,是東漢初年比較著名的奉法守正、注意實績的官員。㊲名守:有賢名的郡守。㊳杜畿:畿音「機」,jī ㄐㄧ。字伯侯,京兆杜陵人。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吏及將領。西漢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後代。㊴滿寵:字伯寧,山陽郡昌邑人(今山東微山),魏國名將,官至太尉。最初在曹操手下任許縣縣令,掌管司法,以執法嚴格著稱;轉任汝南太守,開始參與軍事,曾參與赤壁之戰。後關羽圍攻樊城,滿寵協助曹仁守城,勸阻了棄城而逃的計畫,成功堅持到援軍到來。曹丕在位期間,滿寵駐紮在新野,負責荊州側的對吳作戰。曹睿在位期間,轉任到揚州,接替曹休負責東側對吳作戰,屢有功勞,後因年邁調回中央任太尉。㊵田豫(西元一七一—二五二年):字國讓,漁陽雍奴(今天津市武清區東北)人。三國時期曹魏將領,官至太中大夫,封長樂亭侯。㊶胡質(?—西元二五O年):字文德,淮南壽春人,少與蔣濟、朱績知名江、淮間。蔣濟為別駕,推薦與曹操,召為頓丘令。魏文帝時,官至東莞太守。在東莞九年,政通人和,上下稱頌。後遷荊州任刺史。㊷中二千石:漢官秩名。(官秩,官爵的品級、待遇。)漢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,故又用為九卿的代稱。中二千石者,一歲得二千一百六十石,舉成數,故曰中二千石。中者,滿也。㊸假節:晉、南北朝時,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「使持節」、「持節」或「假節」的稱號,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及無官職者,或者犯軍令者。㊹没世:没音「末」,mò ㄇㄛˋ。終其一生。㊺徙官:遷徙官職。

【白話】中書郎李重,認為朝廷官吏的等級繁多,且在一個職位上時間不長,又輕視地方官的選派而重視任用近侍臣僚,因而導致風氣敗壞。應改為重視地方官員的選派,簡化官員的品級劃分,使官得其人。他說:「上古聖王,設官建制,目的是為了治理好國家,其成功之處在於簡單易行。從五帝三王以來,其設官建制世代各有增減。虞舜只任命九牧官長,周代分設六種職事,秦朝採用古制。漢沿用秦的制度,倚仗丞相,任用九卿,雖也增設了五曹、尚書令、僕射等官職,這些擔任內廷職務的官員開始也只是掌管封緘奏章的事,將君主旨意向朝野內外轉達而已,其職責任務尚不算重要,而郡守一類管理民眾之官則處於重要地位。所以漢宣帝說,治理天下所要倚靠的是俸祿為二千石的好郡守。他們之中政績優異的,就賜給爵位或晉升官職、增加俸祿,這確實是治國的大根本,所以宣帝的政績能夠遠追夏、商、周三代的盛世。到了東漢,尚書之位儘管逐漸優越顯要,然而尚書令和僕射外派地方就是郡守,隨即回到京城便位列三公。虞延、第五倫、桓虞、鮑昱就是如此。近世魏朝著名的郡守杜畿、滿寵、田豫、胡質等人,做郡守十多年到二十年,有的品秩達中二千石,皇上賜予節杖,也不讓他們離開州郡,這也體現出古人『如果善於從事某項工作,即使擔任一輩子,也不離開這份官職』的大義。」

「光武紹①起,雖封樹子弟,而不建成國之制,祚亦不延。魏氏承之,圈閉②親戚,幽囚子弟,是以神器③速傾。天命移在陛下,長短之應,禍福之徵,可見於此矣。然則建邦苟盡其理,則無向不可。故曰:『爲社稷計,莫若建國。』夫邪正逆順者,人心之所繫服也。今之建置,審量④事勢,使君樂其國,臣榮其朝,各流福祚⑤,傳之無窮。上下一心,愛國如家,視人如子,然後能保荷天祿,兼翼王室。今諸王裂土,皆兼於古之諸侯,而君賤其爵,臣耻其位,莫有安志⑥,其故何也?法同郡縣,無成國之制故也。今之建置,宜使率由舊章⑦,一如古典。然人心繫常,不累十年,好惡未改,情願未移。臣之愚慮,以爲宜早創大制,遲廻衆望,猶在十年之外,然後能令君臣各安其位,榮其所蒙,上下相持,用成藩輔。如今之爲,適足以虧天府⑧之藏,徒弃穀帛之資,無補鎭國衛土之勢也。」(卷三十 晉書下.傳)

【註釋】①紹:承繼。②圈閉:禁閉。③神器:代表國家政權的實物,如玉璽、寶鼎之類。借指帝位、政權。④審量:考察衡量,估量。⑤福祚:福祿,福分。⑥安志:安心。⑦率由舊章:典章制度完全取法於前代。率,遵循。由,遵循、聽從。《詩經.大雅.假樂》:「不愆不忘,率由舊章。」漢.鄭玄.箋:「率,循也。……循用舊典之文章,謂周公之禮法。」⑧天府:朝廷的府庫。此處指國庫。

【白話】(承上則,劉頌):「東漢光武帝劉秀承繼漢統,雖然名義上也分封子弟為諸侯王,但是由於沒有建立起分封諸侯王國的制度,國運也沒有延續多久。曹魏繼承漢室天下,限制宗室,囚禁子弟,因而皇權迅速垮台,天命轉移到陛下這裡。國運的長短、禍福的徵兆,都可以從這些歷史事實中看出來。既然這樣,那麼,建立國家政權,如果能夠符合治國安邦的道理,那就沒有什麼辦不成的。所以說,為國家社稷考慮,沒什麼比建立諸侯國更為重要的了。國家治理得是偏邪還是中正,百姓對君王是拂逆還是順從,這都取決於人心的向背。今天如果建立諸侯國,應該審時度勢,使諸侯國的國君能夠以他的封國為樂,諸侯的臣子能夠以在他諸侯國的朝廷上做官為榮,使他們能夠將各自的福祉傳給後代子孫,無窮無盡。上下同心協力,愛國如家,視民如子,這樣就能夠使上天賜的福祿得以保持,並輔助護持中央王朝。今天各諸侯王分封土地,都和古代諸侯相似,但諸侯國君卻輕視他們的爵位,諸侯國的臣子也不滿於他們的官職,沒有一個人安心的,這是什麼緣故呢?那是由於法規體系來自於郡縣制度,沒有建立諸侯國立國運作的一套成規的緣故。今天建立諸侯王國,應該遵循舊有的典章制度,完全像古代的做法那樣。但人心不容易改變,不經歷十年之久,人們喜好與厭惡的心理取向是不會改變和轉移的。依微臣的愚見,應該及早創建諸侯立國的國家大法。即便這樣,眾人心理上對它的接受,還要花費十多年的時間,然後才能夠使諸侯國的君臣各安其位,對自己的所得感到榮耀,上下互相扶持,最終收到輔助王室的效果。今天的所作所為,只不過是在虧空國庫的儲備,白白浪費掉糧食和布帛等物資,卻無助於形成鎮守國家、保衛國土的情勢。」

古者天子諸侯有事,必告①於廟(廟下有朝字②)。有二史,右史記事(事字作動),左史記言。事(事字作動)為《春秋》,言為《尚書》。君舉③必記,臧否④成敗,無不存焉。下及士庶,苟有茂異⑤,咸在載籍。或欲顯而不得,欲隱而名章。得失一朝,榮辱千載。善人勸焉,淫人懼焉。故先王重之,以副賞罰,以輔法教。宜於今者,官以其方,各書其事,歲盡則集之於《尚書》。各備史官,使掌其典。(卷四十六 申鑒)

【註釋】①告:禱告;祭告。②廟下有朝字:此「朝」字應與下文「有二史」連讀為「朝有二史」。③舉:言行;舉動。④臧否:臧音「髒」,zāng ㄗㄤ。否音「痞」,pǐ ㄆㄧˇ。善惡;得失。⑤茂異:德才出眾。亦指德才出眾的人。

【白話】古代天子、諸侯遇到大事的時候,一定祭告宗廟。朝中設有兩名史官,右史官記錄天子或諸侯的行動,左史官記錄天子或諸侯的言論。所記之事結集為《春秋》,所記之言結集為《尚書》。凡天子或諸侯的一言一行,一定會被記錄下來,其善惡成敗,沒有不存錄的。往下延伸到官吏平民,若德才出眾,都載入典籍。有人想顯揚卻不能,有人想隱藏反而名聲顯著。得失只是一時的事,但光榮或恥辱卻流傳千年。善良的人得到鼓勵,作惡的人有所畏懼。所以前代帝王重視編纂史書,用它來配合獎賞懲罰,用它來輔助法制教化。對於適宜於當今社會的,各官衙部門可沿襲這一方法,各自記錄他們的事情,年終時就集合在《尚書》之中。各部門可以自設史官,讓他們掌管他們的典籍。

昔帝堯,上世之所謂賢君也。堯王①天下之時,金銀珠玉弗服,錦繡文綺②弗衣③,奇怪異物弗視,玩好之器弗寶,淫佚之樂弗聽,宮垣④室屋弗崇,茅茨⑤之蓋不剪,衣履不敝盡不更為,滋味⑥重累⑦不食,不以役作之故,留⑧耕種之時,削心約志,從事乎無為,其自奉⑨也甚薄,役賦也甚寡。故萬民富樂而無飢寒之色,百姓戴⑩其君如日月,視其君如父母。(卷三十一 六韜)

【註釋】①王:音「忘」,wàng ㄨㄤˋ。統治、稱王。②文綺:綺音「起」,qǐ ㄑㄧˇ。華麗的絲織物。③衣:音「意」,yì ㄧˋ。穿。④宮垣:垣音「原」,yuán ㄩㄢˊ。泛指房舍或其他建築物的圍牆。特指皇宮的圍牆。垣:指牆、城牆。⑤茅茨:茨音「詞」,cí ㄘˊ。茅草蓋的屋頂。亦指茅屋。⑥滋味:美味。⑦重累:累音「壘」,lěi ㄌㄟˇ。猶重疊。相同的東西層層相積。形容多。⑧留:拖延、擱置。⑨自奉:謂自身日常生活的供養。⑩戴:尊奉、擁戴。

【白話】從前的堯帝,上古時代的人們稱他是賢君。堯帝統治天下時,不佩戴金銀珠玉,不穿著錦繡華美的衣服,不觀賞珍貴奇異的物品,不珍藏供玩賞的寶器,不聽恣縱逸樂的音樂,不修建高大的圍牆和宮室,不修剪茅草覆蓋的屋頂,衣服鞋子不破舊就不去更換,美味佳餚過多就不去食用,不因工役勞作的緣故而耽誤百姓耕種的農時,去除私心、約束欲望,致力於無為之治。堯帝自身日常生活的供養則很微薄,徵用勞役賦稅也很少,所以天下萬民富足安樂而沒有飢寒的面色。百姓尊奉他們的君主如同日月一樣,看待他們的君主如同父母一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