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

治要綱目

為政 > 綱紀

明明①我祖,萬邦之君。有典②有則③,貽厥④子孫。典,謂經籍也。則,法也。荒墮⑤厥緒⑥,覆宗絕祀⑦!言古制存,而太康失其業以亡也。(卷二 尚書)

註釋】①明明:光明的樣子,此指明明之德,崇高顯明的德性。②典:經典古籍、典章。③則:法則,關於言行舉止方面的禮法規範。④貽厥:厥音「決」,jué ㄐㄩㄝˊ。流傳、遺留。《書經.五子之歌》:「有典有則,貽厥子孫。」後人當作歇後語用,稱子孫為「貽厥」。也作「詒厥」。⑤荒墮:荒廢,廢棄。⑥厥緒:前人未盡的功業。厥,代詞,指先祖。⑦覆宗絕祀:毀壞宗廟,斷絕後代。也作「覆宗滅祀」、「覆宗絕嗣」。

【白話】我聖德煌煌的大禹先祖啊!是眾多諸侯國共同的君主。既有萬世不變的經籍,又有完備的禮法制度,這些無價之寶都留給了他的子孫。如今,典章猶在,但是後人荒廢先祖的事業,宗族將要覆滅,連祭祀也面臨斷絕!(謂古制猶存,而太康不能守住前人的功業以至於亡國)。

朝廷不肅,貴賤不明,長幼不分,度量①不審②,衣服無等③,下賤侵節④,(下賤侵節作上下凌節)而求百姓之尊⑤主政令,不可得也。(卷三十二 管子.權脩)

【註釋】①度量:法度,規矩,行為的準則。②審:明白,清楚。③無等:沒有等級差別。④下賤侵節:《管子》原文作「上下凌節」。凌節,逾越法度。⑤尊:同「遵」。遵行,遵從。

【白話】朝廷不整肅,貴賤不分明,長幼無區別,法度不詳明,服制無等差,上下逾越法度,卻希望百姓遵從君主的政令,是辦不到的。

昔之聖王,仰取象於天,俯取度①於地,中取法於人;調陰陽之氣,和四時之節;察高下之宜②,除飢寒之患;行仁義之道,以治人倫③;列地④而州⑤之,分職⑥而治之,立大學⑦而敎之。此其治之綱紀也。(卷三十五 文子.上禮)

【註釋】①取度:拿來當作法度、規範。②察高下之宜:仔細觀看高山低田適宜種植的作物。③治人倫:管理人類的倫常(即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)。④列地:猶列土。謂分封土地。⑤州:此當動詞,謂設置州郡。⑥分職:分掌職務,分治其事。⑦大學:太學。我國古代設立在京城,用以培養人才,教化百姓的最高學府。《禮記.王制》:「大學在郊,天子曰辟雍,諸侯曰泮(音「盼」,pàn ㄆㄢˋ)宮。」《五經通義》:「天子立辟雍者何?所以行禮樂、宣德化、教導天下之人使為士,君子(天子)養三老(年高德劭的長老)、事五更(長老),與諸侯行禮之處也。」

【白話】從前聖明的君王,向上觀察天體變化的現象以掌握自然規律,向下觀察地理情況以掌握大地的自然特性,中間從人性上歸納出法度;調和陰陽之氣,和順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時的節氣變化;考察土地高低適宜種植的作物,解除飢餓與寒冷的憂患;推行仁義之道,來管理人際關係;劃分地域,設置州郡,使官吏各司其職來進行管理,建立太學來培育人才,教化民眾,這是治理國家的綱紀。

定公①問:「君使臣,臣事君,如之何?」定公,魯君謚。孔子對曰:「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。」(卷九 論語)

【註釋】①定公:姬姓,名宋,為春秋時期魯國君主之一,昭公之弟,哀公之父。孔安國先生註:「定公,魯君謚。時臣失禮,定公患之,故問之。」

【白話】魯定公問:「君王指揮臣子,臣子奉事君王,應當如何呢?」孔子回答說:「君王指揮臣子要依國家的禮法規矩,臣子事奉君王要盡忠職守。」

先王為禮,以達人之性理,刑以承禮之所不足。故以仁義為不足以治者,不知人性者也,是故失教,失教者無本也。以刑法為不可用者,是不知情偽者也,是故失威,失威者不禁也。故有刑法而無仁義,久則民忽,民忽則怒也;有仁義而無刑法,則民慢,民慢則姦起也。故曰:本之以仁,成之以法,使兩通而無偏重,則治之至也。夫仁義雖弱而持久,刑殺雖強而速亡,自然之治也。(卷五十 袁子正書)

【白話】古代先王制定禮法來實現人們本性的仁義,調整刑罰來彌補禮制的不足。所以認為仁義不足以治國,是不懂得人性本善,於是就缺乏教化,缺乏教化的治理就失去了根本。認為刑罰不可以治國的,是不了解人習性的偽詐,於是就失去威懾,失去威懾就不能禁止惡行。所以有刑法而沒有仁義,時間久了百姓就會疏忽道義,百姓疏忽道義就會發生叛亂;有仁義而沒有刑法,百姓就會怠慢,百姓怠慢,就會作姦犯科。所以說:以仁義為根本,以法律為佐助,使兩者結合而不偏重,這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。仁義教化雖不顯著,但是效果持久;刑罰效果顯著,(過分依賴)卻會加速國家的滅亡。這是治理國家的自然之道啊。

臣聞咎繇①戒帝舜曰:「亡敖②佚欲③有國④,兢兢業業,一日二日萬機⑤。」……箕子⑥戒武王曰:「臣無有作威作福,亡有玉食;臣之有作威作福玉食,害於而⑦家,凶於而國,人用側頗辟⑧,民用僭慝⑨。」(後補卷二十 漢書八)

【註釋】①咎繇:咎音「高」,gāo ㄍㄠ。繇音「搖」,yáo ㄧㄠˊ。亦作「咎陶」,即皋陶,舜之賢臣。咎:通「皋」。以下咎繇勸誡之言引自《尚書.皋陶謨》。②亡敖:不要讓,不要使。亡:通「毋」、「無」。表禁止。敖:當為「教」。《尚書》通行本原文為:「無教逸欲有邦,兢兢業業,一日二日萬幾。」③佚欲:謂貪圖安樂,嗜欲無節。佚:同「逸」。④有國:指成為有封地的諸侯。⑤萬機:同「萬幾」,謂當戒懼萬事之微,後指帝王日常處理的紛繁的政務。機:同「幾」,微。⑥箕子:商紂之叔父,封於箕。因紂王不聽其諫,乃披髮佯狂為奴,為紂王所囚,後歸於周。以下箕子勸誡之言引自《尚書.洪範》。⑦而:你,你的。⑧側頗辟:謂邪枉不正。側:傾斜。頗僻:偏邪不正。當代吳璵先生則認為:「此三字同義,古書未有此例,當衍一字。乃係旁註而闌(音「蘭」,lán ㄌㄢˊ)入正文者。當曰:『人用頗側』。」可備一說。⑨僭慝:慝音「特」,tè ㄊㄜˋ。謂越禮踰制,懷有貳心。慝:通「忒」。疑貳,指因疑慮而生貳心。

【白話】(王嘉進上密封的奏疏說:)臣聽說咎繇告誡舜帝說:「不要使縱樂貪欲的人成為諸侯(即不讓他們得勢),必須要天天戒慎恐懼,來處理成千上萬的國事。」……箕子告誡武王說:「一般的官吏是沒有獨攬賞罰大權、沒有享受美食的;如果一般官吏也能行使賞罰之權、享受美食,那將有害於您的家族,有害於您的國,(權歸於臣,則官員和百姓就逢迎趨附),國人會因此偏邪不正,百姓都會踰越禮法,懷有貳心了。」

富者奢侈羨溢①,貧者窮急②愁苦,而上不救,則民不樂生。民不樂生,尚不避死,安能避罪③?此刑罰之所以繁,而姦邪不可勝者也。故受祿之家,食祿而已,不與民爭業,然後利可均布,而民可家足也。此上天之理,而太古之道。天子之所宜法以為制,大夫之所當循以為行也。(卷十七 漢書五)

【註釋】①羨溢:富裕,豐足。②窮急:窮困急迫。③避罪:避免獲罪,懼怕獲罪。

【白話】(董仲舒回答策問說:)富有的人生活奢侈,豐裕過度,貧窮的人窮困急迫、愁苦不堪,而在上位者不去治理救助,那麼人民就會感覺到活著沒有樂趣。人民如果不樂意活著,那就連死都不會躲避,又怎能懼怕犯罪呢?這就是刑罰繁多但姦邪仍然制止不了的緣故。所以享受俸祿的人家,以俸祿為生就行了,不應當再與人民爭奪產業,然後利益就可以普遍分布,而百姓也可滿足家用了。這是上天的公理,也是遠古的治國之道,天子應該效法作為制度,大夫也應當遵循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。

上人①疑,則百姓惑;下難知②,則君長勞。難知,有姦心也。故君民者,章③好以示民俗,慎惡以御④民之淫⑤,則民不惑矣。淫,貪侈也。《孝經》曰:示之以好惡,而民知禁也。(卷七 禮記)

【註釋】①上人:居於上位的人,指君主。②難知:指心懷欺詐,難知其心。③章:通「彰」,彰明。④御:治理,控制。⑤淫:貪逸奢侈。

【白話】居上位的人好惡不明,就會使人民疑惑而無所適從;居下位的人心懷欺詐,難知其心,就會使上位者格外操勞。因此治理人民的領導者,應該表彰優良的道德規範,以引導社會的風俗人情;慎重懲處罪過,以防止人民流於貪奢放逸的風氣,這樣人民就不會陷於迷惑了。

先王之政:一曰承天,二曰正身,三曰任賢,四曰恤民,五曰明制,六曰立業。承天惟允①,正身惟恆,任賢惟固,恤民惟勤②,明制惟典③,立業惟敦,是謂政體。(卷四十六 申鑒)

【註釋】①允:信實,誠信。②勤:盡心盡力,無所吝惜。③典:常道。

【白話】古聖先王的政治:一是順應自然規律,二是自己端正自身以身作則,三是任用賢德之人,四是體察民情,五是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,六是成就國泰民安的事業。忠誠信實地遵循天道,堅持不懈地修正自己,堅定不移地任用賢明,盡心盡力地體恤民情,依照常道來制定律法,敦厚篤實地建立功業,這就是古聖先王為政的要領。

禮節民心,樂和民聲①,政以行之,刑以防之。禮樂刑政,四達②而不悖③,則王道④備矣。(卷七 禮記)

【註釋】①民聲:民眾的聲音。指人民的思想感情。②達:通行。③悖:違背、乖謬。④王道:古聖先王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。

【白話】用禮節制人們內心的欲望,用音樂調和民眾的思想感情,用行政的力量來推行教化,用刑罰的力量防止越軌。禮、樂、刑、政,這四者都得到實現而不相違背,那麼王道政治就完備了。

禮以行義,信以守禮,刑以正邪。舍此三者,君將若之何?(卷四 春秋左氏傳上)

【白話】禮是用來推行道義的,信是用來維護禮的,刑法是用來糾正邪惡的。拋開這三者,國君將怎麼辦?

曾子曰:「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:貴貴,貴德,貴老,敬長,慈幼。」(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)

【白話】曾子說:「上古賢明君王用以治理天下的方略有五個:尊重顯貴之人,崇敬有德之人,敬愛老人,尊敬長者,慈愛孩童。」

天地之大德曰生,聖人之大寶曰位。何以守位?曰仁。何以聚人?曰財。財所以資物生也。理財正辭,禁民為非,曰義。(卷一 周易)

【白話】天地最大的德性在生養萬物,聖人最寶貴的在於有崇高的地位。何以保全名位?要靠「仁」。何以聚集人民?用資財。理好財物,節約用度,端正辭令,出之以理,教化民眾不要為非作歹,不讓他們作惡,這就是「義」。

文王問師尚父曰:「王人者何上何下,何取何去,何禁何止?」尚父曰:「上賢下不肖,取誠信,去詐偽,禁暴亂,止奢侈。」(卷三十一 六韜)

【白話】文王問老師尚父(即太公):「為人君者,應推崇何人,斥退何人?應選拔何人,摒棄何人?應禁止什麼,防止什麼?」尚父說:「應推崇有德才的人,斥退不肖之人;應選用誠實守信之人,摒棄巧詐虛偽之人;應禁止暴亂之事,制止奢侈之風。」

《易》稱:「男正位於外,女正位於內,男女正,天地之大義也。」(卷二十五 魏志上)

【白話】《周易》上說:「男子主其位於外(承擔家庭生計),女子主其位於內(負責相夫教子),男女各自安於自己的本分,這是天地間的大道理。」

仁義禮樂、名法刑賞,凡此八者,五帝①三王②,治世之術也。故仁以導之,義以宜之,禮以行之,樂以和之,名以正之,法以齊之,刑以威之,賞以勸之。(卷三十七 尹文子)

【註釋】①五帝:指遠古時代的五位聖王,說法不一。或指黃帝、顓頊、帝嚳、唐堯、虞舜;或指太昊(伏羲)、炎帝(神農)、黃帝、少昊(摯)、顓頊;或指少昊、顓頊、高辛、唐堯、虞舜;或指伏羲、神農、黃帝、唐堯、虞舜。②三王:指夏、商、周三代之君,說法不一。或指夏禹、商湯、周武王;或指夏禹、商湯、周文王;或指商湯、周文王、周武王。

【白話】仁、義、禮、樂、名、法、刑、賞,這八項措施是五帝三王用來治理天下的方法。用仁愛思想來教導人民要忠恕待人,用道義來判斷合於名分的事理,用禮儀來規範人民的行為,用音樂來調劑人情並且和睦相處,用名分來端正各階層的身分地位,用法律來統一人民的行為,用刑罰建立威信讓人民不敢作惡,用獎賞來勸勉人民行善。

天子聽男教,后聽女順;天子理陽道,后治陰德;天子聽外治,后聽內治。教順成俗,外內和順,國家理治,此之謂盛德也。(卷七 禮記)

【白話】天子掌管男子的教化,皇后掌管教化婦女柔順的美德;天子負責陽剛之事,皇后負責陰柔之事;天子治理對外的一切政事,皇后處理後宮的內務。男主外、女主內的教育,形成了男女各司其職的風俗,內外都能做到和諧恭順,國事與家事都能治理得井井有條,這就是偉大的德行。

倉廩①實則知禮節,衣食足則知榮辱,上服度則六親固,四維張則君令行。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國有四維,一維絕則傾,二維絕則危,三維絕則覆,四維絕則滅。傾可正也,危可安也,覆可起也,滅不可復錯②也。四維:一曰禮,二曰義,三曰廉,四曰恥。(卷三十二 管子)

【註釋】①廩:lǐn ㄌㄧㄣˇ。糧倉,糧食。②錯:通「措」。措置、安置。此處是建立之意。

【白話】糧倉充實,人民有了儲蓄才會知道守禮節;衣食充足,人民吃穿不愁才會注意到榮辱;在上位的人能遵守禮制法度,六親眷屬就會團結和睦;而立國的四大綱維能夠發揚,融入民間,國家的政令才能通行無阻。四大綱維不能發揚,國家必會滅亡。因此,立國有四大綱維,一維斷絕,國家就會傾斜不安;二維斷絕,國家就會危險;三維斷絕,國家就會顛覆;四維都斷絕,國家就要滅亡。傾斜還可以扶正,危險尚可以平定,顛覆尚可興起,可是滅亡了就沒有辦法再建立了!什麼是四大綱維?一是禮,二是義,三是廉,四是恥。

湯曰:「何謂臣①而不臣②?」對曰:「君之所不名臣者四:諸父臣而不名;諸兄臣而不名;先王之臣,臣而不名;盛德之士,臣而不名;是謂大順也。」(卷四十三 說苑)

【註釋】①臣:臣子、下屬。②臣:以之為臣、役使。

【白話】商湯問:「什麼是用為輔佐的大臣卻又不可把他們當臣子看待?」伊尹回答說:「國君不稱臣子為臣子的有四種人:自己的伯父、叔父為大臣,不稱他們為臣;眾兄長是大臣,不稱他們為臣;父王的老臣為大臣,不稱他們為臣;德高望重的人為大臣,不稱他們為臣。這是順應倫常大道。」

政不可多門,多門則民擾。(卷二十九 晉書上)

【白話】政令不可由許多部門發出,因為這樣會困擾民眾,使他們無所適從。

言是而不能立,言非而不能廢,有功而不能賞,有罪而不能誅①;若是②,而能理民③者,未之有也。是必立,非必廢,有功必賞,有罪必誅;若是,治安④矣。(卷三十二 管子.七法)

【註釋】①誅:懲罰,責罰。②若是:如此,這樣。③理民:治理百姓。④治安:謂政治清明、社會安定。

【白話】正確的言論不能得到落實,錯誤的言論不能得到肅清,對有功勞的人不能獎賞,對有罪過的人不能懲罰。如此而能治理好百姓的,從來沒有過。正確的言論必定被採用,錯誤的言論必定被廢止,有功必定獎賞,有罪必定懲罰,如此就可以使國家社會秩序安寧。

子墨子曰:「天下從事①者,不可以無法儀②;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,無有也。故百工③從事,皆有法度④。今大者治天下,其次治大國,而無法度,此不若⑤百工也。」(卷三十四 墨子.法儀)

【註釋】①從事:做某種事業。②法儀:法度,禮儀,行為的準則。③百工:各種工匠。④法度:規矩,行為的準則。⑤不若:比不上,不如。

【白話】墨子說道:「天下從事各種職業的人,都不能沒有準則。沒有準則而他所做的事情能夠成功,那是不可能的。所以從事各種行業的工匠,也都有一定的規矩。如今大到治理天下,其次到治理大國,卻沒有一定的法度,這還不如各行各業的工匠呢!」

太上①使民知道,其次使民知心,其下使民不得為非。使民知道者,德也;使民知心者,義也;使民不得為非者,威禁②也。威禁者,賞必行、刑必斷之謂也。此三道者,治天下之具也。欲王而王,欲霸而霸,欲強而強,在人主所志也。(卷五十 袁子正書)

【註釋】①太上:最上,最高。②威禁:法令,禁令。

【白話】最高的境界是讓人民通曉天地及人世的大道;其次是讓人民懂得仁愛之心;最下的是讓人民不做壞事。讓人民通曉天地人世的大道,靠的是領導者的德行;讓人民懂得仁愛之心,靠的是領導者的道義;讓人民不做壞事,靠的是領導者施行法令。所謂法令,就是有功必賞,有罪必罰。這三個原則,是治理天下的手段。(奉持這三者)想成就王業就能成就王業,想成就霸業就能成就霸業,想國家強盛就能強盛,這就要看君主的志向了。

子曰:「導千乘之國①,導謂為之政教也。敬事而信,為國者舉事必敬慎,與民必誠信也。節用而愛人,節用,不奢侈也。國以民為本,故愛養之。使民以時。」不妨奪農務也。(卷九 論語)

【註釋】①千乘之國:乘音「勝」,shèng ㄕㄥˋ。能出動千輛兵車的諸侯國。乘:車子。春秋時多指兵車,包括一車四馬。
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國,國事須用真心恭敬謹慎處理,對人民要誠信;節省費用,愛護百姓;使用民力,要選擇農事閑暇之時。(不妨礙農事生產活動。)」

治國有四:一曰尚①德,二曰考②能,三曰賞功,四曰罰罪。四者明則國治矣。夫論士不以其德,而以其舊③,考能不以其才,而以其久,而求④下之貴上,不可得也。賞可以勢求,罰可以力避,而求下之無姦,不可得也。(卷五十 袁子正書)

【註釋】①尚:重視。②考:考核。③舊:故交,老交情。④求:責求。

【白話】治國有四個要點:一是崇尚道德,二是考校人才,三是賞賜有功,四是懲罰犯罪。四者嚴明了,國家就太平了。如果選拔官員不是著眼於他的德行而是看彼此的交情,考量人才不是以他的才能而是以他在位時間的長短,而要求下級尊重上級,那是辦不到的;獎賞可以依靠權勢取得,刑罰可以靠權勢逃避,卻希望臣下沒有姦邪的行為,那是辦不到的。

古者篤教①以導民,明辟②以正刑。刑之於治,猶策③之於御也。良工④不能無策而御,有策而勿用也。聖人假法以成教,教成而刑不施。(卷四十二 鹽鐵論)

【註釋】①篤教:竭誠於教化。②明辟:嚴明法律。辟:法,法度。③策:驅趕騾馬役畜的鞭棒。④良工:古代泛稱技藝高超的人。

【白話】古時候,聖人竭誠用孝悌仁義的教化來引導百姓,把法令宣講清楚以依法執行刑律。用刑律來治理國家,就像用馬鞭駕車一樣。技藝再高的駕車者也不能沒有馬鞭駕車,而是拿著馬鞭但不輕易使用罷了。聖人藉助於法令來做好教化工作,教化成功了,也就不用實行刑罰了。

以八柄①詔②王馭③群臣:一曰爵,以馭其貴;二曰祿,以馭其富;三曰予,以馭其幸④;四曰置,以馭其行;五曰生⑤,以馭其福;六曰奪⑥,以馭其貧;七曰廢,以馭其罪;八曰誅⑦,以馭其過。柄,所秉執以起事者也。詔,告也,助也。爵,謂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也。祿,所以富臣下也。幸,謂言行偶合於善,則有以賜與之勸後也。生,猶養也,賢臣之老者,王有以養之也。奪,謂臣有大罪,沒入家財者也。誅,責讓也。(卷八 周禮)

【註釋】①柄:權柄,權威。②詔:告。這裡指幫助。③馭:統治,治理。這八項都是驅群臣向善的方法,所以用「馭」字。④幸:褒賞。⑤生:養。⑥奪:沒收家財。⑦誅:指責,責備。

【白話】(太宰)以八種權柄輔佐君主統御群臣使大家向善:一是封給爵位,使臣下尊貴;二是給予俸祿,使臣下富有;三是給予賞賜,使臣下感受到君主的關愛器重;四是委任官職,以使臣下提升品行;五是供養厚待立下大功勳之功臣,使其得福;六是沒收財產,使犯罪的臣下貧窮;七是罷黜官職,流放邊疆,以懲戒臣下罪行;八是問責,以追究臣下失職之過失。

明君如身,臣如手;君若號①,臣如響。君設②其本,臣操其末;君治其要,臣行其詳;君操其柄,臣事其常。為人臣者,操契③以責④其名。名者,天地之綱,聖人之符⑤。張天地之綱,用聖人之符,則萬物之情⑥,無所逃⑦之矣。(卷三十六 申子)

【註釋】①號:高叫。②設:謀劃。③契:符節、憑證、字據等信物。古代契分為左右兩半,雙方各執其一,用時將兩半合對以作徵信。④責:要求;期望。⑤符:古代憑證,符券、符節、符傳等信物的總稱。⑥情:實情,情況。⑦逃:指藏,隱匿。

【白話】英明的君主好比是身體,臣下就如同手臂;君主好比喊聲,臣下就如同回聲。君主謀劃根本大計,臣下操辦具體細節;君主治理關鍵問題,臣下實施詳細措施;君主掌握國家權柄,臣下從事日常事務。作為臣子,手握符契(任職憑證),就要以此要求自己名實相符。名,是天地的綱紀,是聖人(做事)的符節。伸張天地的綱紀,使用聖人的符節,那麼萬事萬物的情況就無所隱瞞了。

 

凡法令更,則利害易;利害易,則民務變;民務變,謂之變業。故以理觀之,事大眾而數①搖之,則少成功;藏大器②而數徙之,則多敗傷;烹小鮮③而數橈④之,則賊其宰⑤;治大國而數變法,則民苦之。是以有道之君貴虛靜,而重變法。故曰:治大國者,若烹小鮮。(卷四十 韓子)

【註釋】①數:音「碩」,shuò ㄕㄨㄛˋ。屢次。②大器:寶器。③小鮮:小魚。④橈:náo ㄋㄠˊ。擾動;攪亂。⑤宰:古代掌管膳食的小吏;廚師。

【白話】凡是法令變更,利害情況就跟著改變;利害情況改變了,民眾就會改變其所從事的工作;從事的工作改變,就稱為改行。所以從這個道理來看,讓大眾做事業如果頻繁地變動他們,就少有成功;收藏珍貴器物假如經常遷移,就會多有毀壞;烹煮小魚如若經常攪動,就會有損廚師的烹飪之功;治理大國要是政策經常朝令夕改,那麼百姓就會深受其苦。因此懂得治國之道的君主最重清虛恬靜,而對於變更法令很慎重。所以說:治理大國,就像烹飪小魚一樣。(不能夠反覆翻攪)。

武王問太公曰:「吾欲以一言與身相終,再言與天地相永,三言為諸侯雄,四言為海內宗①,五言傳之天下無窮,可得聞乎?」太公曰:「一言與身相終者,內寬而外仁也;再言與天地相永者,是言行相副,若天地無私也;三言為諸侯雄者,是敬賢用諫,謙下於士也;四言為海內宗者,敬接不肖,無貧富,無貴賤,無善惡,無憎愛也;五言傳之天下無窮者,通於否泰②,順時③容養也。」(卷三十一 陰謀)

【註釋】①宗:指宗主。②否泰:否,pǐ ㄆㄧˇ。《易》的兩個卦名。天地交,萬物通,謂之「泰」;不交閉塞謂之「否」。後常以指世事的盛衰,命運的順逆。③順時:順應時宜、適時。

【白話】武王問太公:「我希望能有一句話使我終身銘記,第二句話能與天地長存,第三句話能使我成為諸侯中的傑出者,第四句話能使我成為天下的宗主,第五句話可以將天下代代相傳無有窮盡,我可以聽您講講嗎?」太公說:「第一句可以使您終身銘記的話,就是要內心寬宏,對外仁愛;第二句可以與天地共存的話,就是要言行相符,像天地那樣公正無私;第三句可以讓您成為諸侯中傑出者的話,就是要尊敬賢者,虛心納諫,還要謙卑地禮待士人;第四句讓您可以成為天下宗主的話,就是要恭敬謹慎地對待不肖之人,不分貧富、貴賤、善惡、愛憎;第五句可以使您將天下代代相傳無有窮盡的話,就是要通達吉凶盛衰的規律,順應時宜,包容天下,涵養萬物。」

仁者愛也,義者宜也,禮者所履也,智者術之原也。致利除害,兼愛無私,謂之仁;明是非,立可否,謂之義;進退有度,尊卑有分,謂之禮;擅殺生之柄,通壅塞之塗①,權輕重之數,論得失之道,使遠近情偽②必見③於上,謂之術。凡此四者,治之本。(卷十八 漢書六)

【註釋】①塗,通「途」,道路。②情偽:真假。③見:音「現」,xiàn ㄒㄧㄢˋ。「現」的古字,顯現、顯露。

【白話】仁,就是愛人;義,就是合宜;禮,是所踐行的準則;智,是策略的本原。求利除害,兼愛無私,就叫仁;明辨是非,確定可否,就叫義;進退有法度,尊卑有區別,就叫禮;擁有生殺的大權,疏通壅塞的任賢進言之路,權衡商品流通的法則,探討事情得失的道理,使遠近真偽的情況必能顯現於君主,就叫策略。凡此四個方面,是治國的基礎。

蓋善治者,視俗而施教,察失而立防,威德①更興,文武迭②用,然後政調於時,而躁人③可定。(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)

【註釋】①威德:聲威與德行;刑罰與恩惠。②迭:音「跌」,dié ㄉㄧㄝˊ。輪流。③躁人:《後漢書集解》惠棟曰:「《周易》云躁人之辭多。躁人,謂私議國政之人也。」

【白話】善於處理政務的人,觀察風俗而施行教化,考察過失而設置預防制度,刑罰與恩惠交替使用,文德教化和武備防禦輪流施用,然後才能做到政治和時勢相適應,而不安於本分的人才可以安定。

《詩》曰:「窈窕淑女,君子好仇①。」言能致其貞淑②,不貳其操,情欲之感無介③乎容儀,宴私④之意不形乎動靜,夫然後可以配至尊而為宗廟主。此綱紀之首,王教之端也。(卷二十 漢書八)

【註釋】①仇:音「求」,qiú ㄑㄧㄡˊ。配偶。《詩經》原文為「逑」,「逑」通「仇」。②貞淑:貞潔賢淑。多指女子的德行之美。③介:繫留、懸掛。④宴私:親昵、昵愛。

【白話】《詩經‧周南‧關雎》篇說:「溫柔嫻靜、品行端莊的淑女,才是君子的好配偶。」講的是能夠保持貞潔、端莊的品行,沒有三心二意的行為,情欲的感觸不會在容貌儀表中顯露,親昵的私情不會在舉止言談中表現。只有這樣,才配得上擁有至尊地位的君主,才能負責祭祀宗廟。這是社會秩序和國家法紀的首要,也是聖王教化的開端。

天下之達道有五,其所以行之者三。曰君臣也,父子也,夫婦也,昆弟也,朋友之交也,五者,天下之達道①也;智仁勇三者,天下之達德也。所以行之者一也。或生而知之,或學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一也。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強而行之,及其成功一也。(卷十 孔子家語)

【註釋】①天下之達道:天下古今人與人相處的常道,即君臣有義、父子有親、夫婦有別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。

【白話】天下所共同遵循的倫常大道有五種,而用以實踐的功夫則有三種。所謂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姐妹、朋友之間的關係,這五種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循的倫常大道;而智慧、仁愛、勇敢,這三種是天下人須具備的德行。踐行這些大道和美德,都要靠一個「誠」字貫徹始終。以上這些道理,有的人生下來就知道,有的人經過學習才知道,有的人要下苦功才能知道,等到明白以後,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樣。有些人心安理得的去實行,有些人為了得到利益去實行,有些人則需要勉強才會去做,等到做成功後,結果都是一樣的。

仁者莫大於愛人,智者莫大於知賢,政者莫大於官能。有土之君,能修此三者,則四海之內供命而已矣。(卷十 孔子家語)

【白話】真正仁慈的人莫過於愛護眾人,明智的人莫過於辨識賢才,為政的人最重要在於任用官吏的才能。擁有疆土的國君,能培養這三點,那天下人都會恭敬聽命。

治天下有四術:一曰忠愛,二曰無私,三曰用賢,四曰度量。度量通,則財用足矣;用賢,則多功矣;無私,百智之宗也;忠愛,父母之行也。(卷三十六 尸子)

【白話】治理天下須遵循四項法則:一是誠心愛民,二是大公無私,三是任用賢才,四是規劃財政收支。財政收支規劃得當,則財用充足;任用賢才,治理國家就能成就諸多功績;大公無私,是智慧的根本;誠心愛民,就體現了愛民如子的行為。

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也,尊師則不論貴賤貧富矣。(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)

【白話】古代的聖王沒有不尊重老師的,尊重老師就不會計較老師的貴賤貧富。

子曰:「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」欲各專一於其職也。(卷九 論語)
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君子不擔任這個職位,就不去參與計畫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。」

是以人君自任而躬①事,則臣不事②事矣。言君之專荷其事,則臣下不復以事為事矣。是君臣易位也,謂之倒逆,倒逆則亂矣。人君任臣而勿自躬,則臣事事矣。是君臣之順,治亂之分,不可不察。所謂任人者逸,自任者勞也。(卷三十七 慎子)

【註釋】①躬:親身、親自。②事:治理、任事。

【白話】君主凡事都要自己親自去做,那麼臣子就不主動治理好事務了。這是君臣互換位置,稱作顛倒錯位,顛倒錯位必然會造成混亂。所以,君主任用臣子而不用事必躬親,那麼臣子就會各司其職,盡職盡責完成任務。這是君臣倫理的正常關係,治世和亂世的區別所在,不能不審慎明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