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

治要綱目

君道 修身 > 審斷

三載①考績②,三考,黜陟幽明③,黜,退也。陟,升也。三歲考功,九載三考,退其幽闇無功者,升其昭明有功者也。庶績咸凞④。九載三考,衆功皆興也。(卷二 尚書)

【註釋】①載:年;歲。②考績:考查工作人員的績效。③黜陟幽明:黜音「觸」,chù ㄔㄨˋ。陟音「至」,zhì ㄓˋ。黜退昏愚的官員,晉升賢明的官員。黜,降職或罷免。陟,晉升,進用。④庶績咸凞:凞音「西」,xī ㄒㄧ。眾多事業都興辦起來,形容政績顯著。庶,眾多。績,事功,事業績效。咸,皆。凞,即「熙」,興盛。

【白話】每隔三年就要考察諸侯百官的政績,經三次考察後,凡是賢明有功的人就提拔重用,凡是平庸有過的人就降職或罷免,於是,眾多事業都興辦起來,政績顯著。

民不盡其力非吾民;士不誠信而巧僞①非吾士;臣不忠諫非吾臣;吏不平潔②愛人非吾吏;宰相(宰相作相一字下同)不能富國強兵,調和陰陽,以安萬乘之主③,簡練④羣臣,定名實⑤,明賞罰,令百姓富樂,非吾宰相也。故王人之道,如龍之首⑥,高居而遠望,徐視⑦而審聽⑧;神其形⑨,散其精⑩(散其精作隱其情);若天之高不可極,若川之深不可測也。(卷三十一 六韜.文韜)

【註釋】①巧僞:奸巧而虛偽。②潔:操行清白,品德高尚。③萬乘之主:乘音「聖」,shèng ㄕㄥˋ。擁有一萬輛戰車的君主,意指大國君主。乘,車一輛為一乘。④簡練:挑選訓練。「簡」通「揀」,挑選。⑤定名實:指修名而督實,按實而定名。名實,名稱與實質、實際。⑥王人之道,如龍之首:王音「旺」,wàng ㄨㄤˋ。作君主的道理,要像龍頭一樣,高居於九天之上,隱約於雲霧之中,使人可仰而不可即,可望而不可測。王,動詞,統治天下、稱王。龍首,龍頭。⑦徐視:緩慢地觀察問題。徐,緩慢,有深入之意。一作「深視」,深入地觀察問題。⑧審聽:審慎地聽取意見。審,謹慎。⑨神其形:表現莊嚴肅穆的外貌。⑩散其精:作「隱其情」,隱藏其內心的真情。

【白話】人民不盡力從事耕作,就不是吾國之民;士人不忠誠守信而巧詐虛偽,就不是吾國之士;臣不能忠正直諫,就不是吾國之臣;官吏不公平廉潔、愛護人民,就不是吾國之吏;宰相不能使國家富裕,軍力強盛,使陰陽有序、風調雨順,以安定國君,選拔訓練群臣,審定名實,嚴明賞罰,使百姓富裕安樂,那就不是吾國之相。所以為君之道,猶如神龍之首,高瞻遠矚,洞察一切,深入地觀察問題,審慎地聽取意見,表現莊嚴肅穆,隱藏其內心的真情,使人覺得他像天空那樣高遠而不可窮極,像深淵那樣深邃而不可測量。

相坐①之法立,卽百姓怨:減爵②之令張③,卽功臣叛④。故察於刀筆之迹⑤者,卽不知治亂之本;習於行陳⑥之事者,卽不知廟戰之權⑦。聖人先見⑧福於重關⑨之內,慮患於冥冥之外⑩;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大害⑪,故事有利於小而害於大,得於此而亡於彼。故仁⑫莫大於愛人也,智莫大於知人⑬也。愛人卽無冤刑(冤作怨)⑭,知人卽無亂政。(卷三十五 文子.微明)

【註釋】①相坐:相音「鄉」,xiāng ㄒㄧㄤ。謂一人犯罪,連帶他人一同治罪。②減爵:削減群臣的爵祿。爵,古代封給貴族或功臣的名位。《禮記.王制》:「王者之制祿爵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凡五等。」也稱為「爵位」。③張:實施。④叛:背離、違反。⑤刀筆之迹:指刻寫出來的法令條文。刀筆,古代書寫工具,用竹木代紙,用筆記事,有誤則用刀削去重寫。刀筆是指過去負責刑法的官員或文字工作。⑥行陳:行音「航」,háng ㄏㄤˊ。陳音「陣」,zhèn ㄓㄣˋ。行伍軍陣,指軍隊。「陳」同「陣」。⑦廟戰之權:朝廷對於戰事的籌劃和決策。權,謀略。⑧先見:預見。⑨重關:重音「崇」,chóng ㄔㄨㄥˊ。一重又一重的關塞。形容路途遙遠艱險。⑩冥冥之外:高遠的空際之外,這裡引申為塵世境界之外。冥冥,遠空。⑪大害:大的害處。⑫仁:寬惠善良的德行。⑬知人:有眼光、能體察人的品性或才能。⑭冤刑:受到委屈的處罰。

【白話】一個人犯法要株連其他人的法規確立後,百姓必會怨聲載道;減少爵位俸祿的法令一旦公布,功臣就會反抗。所以,精通法律條文、攻讀文字的人,並不懂得國家治亂的根本;熟悉行兵布陣、軍隊廝殺的人,不懂得朝廷擬定作戰方案的權謀變化莫測。聖人能在重重障礙之內預見禎祥,並能考慮到將來的憂患。愚昧的人被小利所迷惑而忘記了大害,所以有些時候,利於小的事情,會妨害於大的事情;僅於此有所得,而於彼卻有所失。因此,仁沒有比愛人更大的了,智沒有比了解別人更大的了。愛人就不會有冤枉人的刑罰;知人善任就不會出現亂政。

諸①治官臨衆者,上比度②以觀其賢,案法③以觀其罪,吏雖有邪僻④,無所逃之,所以觀勝任⑤也。(卷三十六 尸子.分)

【註釋】①諸:所有、一切。②比度:進行比較和推測。③案法:謂執法。④邪僻:不合正道。⑤勝任:能力足以擔當。

【白話】對於管理各級官員和眾多下屬的臣子,國君要通過比較、推測來判斷他是否賢良,根據國家法律來觀察他是否違法亂紀。這樣,官員中雖然有邪惡不良的行為,也就無法逃過自己的眼睛,這是觀察一個人是否能夠勝任工作的方法。

正名①去僞,事成若化②;以實覆名③,百事皆成。(卷三十六 尸子.分)

【註釋】①正名:辨正名稱、名分,使名實相符。②化:自然的功能。③以實覆名:以實際的德行才幹詳察外在的名分。覆,詳察。

【白話】端正名分,去除虛偽,事情很自然就可以成就;實際的德行、才幹與外在的名分相符合,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。

若夫①名分②,聖之所審③也。造父④之所以與交⑤者少,操⑥轡⑦,馬之百節⑧皆與⑨;明王⑩之所以與臣下交者少,審名分,羣臣莫敢不盡力竭智矣。(卷三十六 尸子.發蒙)

【註釋】①若夫:夫音「扶」,fú ㄈㄨˊ。助詞,用於句首,表示承接。②名分:所處地位的名義和所應有應盡的職分。③審:謹慎。④造父:父音「斧」,fǔ ㄈㄨˇ。人名。嬴姓,伯益的後代,蜚廉五世孫,中國歷史上著名善御者。他將盜驪(音「離」,lí ㄌㄧˊ)、驊騮(音「華劉」,huá liú ㄏㄨㄚˊ ㄌㄧㄡˊ)、綠耳等寶馬獻給周穆王。周穆王讓他駕車,西巡狩,見西王母,周穆王樂而忘歸。後來,徐偃王反周,周穆王日馳千里馬,大破徐偃王。於是將趙城賜給造父,從此造父為趙氏。⑤與交:與之交往。⑥操:駕馭。⑦轡:音「佩」,pèi ㄆㄟˋ。指韁繩與套在牲口嘴中的銜勒。⑧馬之百節:馬的全身關節。⑨與:跟從、跟隨。⑩明王:聖明的君主。

【白話】名位與職分,向來是聖賢所審慎對待的。造父在駕車時之所以和他人很少交流,是因為手裡掌控著韁繩,馬的全身關節都處於駕車的良好狀態;聖明君王之所以和他的臣子很少交往,是為了慎重的對待名位、職責,群臣沒有誰敢不盡心竭力工作的。

上下離而不和,故雖自安,必且危之。故曰:上下不和,雖安必危。(卷三十二 管子)

【白話】臣下不親近他們的國君,百姓不相信他們的官吏,上下離心不相和睦,雖然自認為安定,也必將走向危亡。所以說:上下不和,雖一時安定,也必將危亡。

人臣有三罪:一曰導(導下有非字);二曰阿失①;三曰尸寵②。以非先(先作引)上,謂之導;從上之非,謂之阿;見非不言,謂之尸。導臣誅,阿臣刑,尸臣絀③。(卷四十六 申鑒)

【註釋】①阿失:曲從(君上的)過失。②尸寵:謂臣見君非而不諫,徒被寵幸。③絀:音「處」,chù ㄔㄨˋ。通「黜」,貶退,廢除。

【白話】臣子有三種罪:一是引導君主做不正當的事情;二是一意迎合君主的過失;三是不盡忠直之道而取寵。用不正當的言行引導君主稱為導;順從君主做不正當的事情稱為阿;見到不正當的事情不規勸稱為尸。引導君主幹不正當事的臣子應被誅殺,阿意迎合的臣子應當被處罰,在其位而不盡忠勸諫的臣子應當被罷免。

善善而不能用,惡惡而不能去。彼善人知其貴己而不用則怨之;惡人見其賤①己而不好②則仇之。夫與善人為怨,惡人為仇,欲毋亡,得乎?(卷四十四 桓子新論)

【註釋】①賤:輕視,鄙視。②好:音「號」,hào ㄏㄠˋ。喜愛,愛好。

【白話】領導人喜歡善人卻不去任用,憎惡惡人卻不去罷免。那些善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卻不被任用,就會抱怨他;惡人看到他鄙視自己而得不到他的喜歡,就會怨恨他。與善人結怨,與惡人結仇,想不滅亡,可能嗎?

慶鄭曰:「背施①,無親;幸災②,不仁;貪愛,不祥③;怒鄰,不義④。四德皆失,何以守國?」(後補卷四 春秋左氏傳上)

【註釋】①背施:背棄恩施。②幸災:因別人遭災而高興。③貪愛,不祥:貪所愛之貨利而不以與人,則禍殃將至。④怒鄰,不義:使鄰國忿怒,不合道義。

【白話】晉大夫慶鄭說:「背棄別人的恩惠就會失去親近自己的人;對別國的災害幸災樂禍就是不仁;貪所愛之貨利而不捨得給人就是不祥;激怒鄰國就是不義。這四種道德都丟失了,靠什麼來保護國家呢?」

天下之國,莫不皆有忠臣謀士也,或喪師敗軍,危身亡國者,誠在人主之聽,不精不審。(卷四十八 體論)

【白話】天下所有的國家都是有忠臣和謀士的,其中有折損軍隊、吃了敗仗,危及自身乃至亡國的,實在是因為君主聽了各種建議之後的決斷,不嚴密、不詳究。

夫讒人似實,巧言如簧①,使聽之者惑,視之者昏。夫吉凶之效,在乎識善;成敗之機,在於察言。(卷二十四 後漢書四)

【註釋】①巧言如簧:簧音「黃」,huáng ㄏㄨㄤˊ。形容人言辭巧妙動聽,猶如笙中之簧。簧,笙、竽、管等樂器中振動發聲的薄片,用竹、金屬或其他材料製成。

【白話】讒奸之人看似誠實,花言巧語好像笙簧,讓聽到的人迷惑,讓看到的人昏聵。吉和凶的效驗,在於有能力認識何者是善;成或敗的關鍵,在於能夠詳審何者論述正確。

不用之法,聖主不行;不驗①之言,明主不聽也。(卷四十一 淮南子)

【註釋】①不驗:不切實際;沒有效驗。

【白話】不合時宜的法度,聖明的君王不會施行;不切實際的言論,賢明的君王不會聽信。

齊侯問於晏子曰:「為政何患?」對曰:「患善惡之不分。」公曰:「何以察之?」對曰:「審擇左右,左右善,則百僚①各獲其所宜,而善惡分矣。」孔子聞之曰:「此言信矣。善進則不善無由入矣,不善進則善亦無由入矣。」(卷四十三 說苑)

【註釋】①百僚:百官。

【白話】齊侯向晏子問道:「執政最要擔心的是什麼?」晏子回答說:「擔心好人、壞人分不清。」齊侯說:「怎麼樣來考察他們呢?」晏子回答說:「審慎地選擇左右親信,如果左右親信好,那麼百官就會各自得到其所適合的位置,這樣好人、壞人也就能辨別清楚了。」孔子聽後說:「這話確實如此。賢善之人得到進用,那麼不善之人就沒有辦法進來;如果不善之人得到進用,那麼賢善之人也就沒有辦法進來了。」

人主莫不欲得賢而用之,而所用者不免於不肖;莫不欲得奸而除之,而所除者不免於罰賢。若是者,賞罰之不當,任使之所由也。人主之所賞,非謂其不可賞也,必以為當矣;人主之所罪,非以為不可罰也,必以為信①矣。智不能見是非之理,明不能察浸潤②之言,所任者不必智,所用者不必忠,故有賞賢罰暴之名,而有戮能養奸之實,此天下之大患也。(卷五十 袁子正書)

【註釋】①信:果真、確實。②浸潤:浸音「進」,jìn ㄐㄧㄣˋ。逐漸滲透。引申為積久而發生作用。

【白話】君主無不想得到賢才並任用他們,但所任用的人中總是難免有不賢的人;君主無不想抓住奸人而鏟除他們,但被鏟除的人中總是難免有賢能的人。像這種情況出現,是因為賞罰失當、委任官員不妥造成的。君主所獎賞的,並不是明知道這個人不應該獎賞,而偏要獎賞他,一定自以為獎賞得十分恰當;君主所懲罰的,並不是明知道這個人不該懲罰,卻偏要懲罰他,一定是認為懲罰得恰到好處。問題在於君主的智慧不能分辨是非曲直,其賢明的程度還不能夠識別漸漸滲透的讒言,所委任的人就未必真有智慧,所用的人未必忠誠,所以雖然名義上是賞賜賢能而懲罰暴徒,實際上卻往往懲罰了賢者而姑息了奸人,這是天下的大患啊!

孔子曰:「眾好之必察焉,眾惡之必察焉。」故聖人之施舍也,不必任眾,亦不必專己①,必察彼己之謂(謂作為),而度之以義,故舉無遺失,而功無廢滅也。(卷四十四 潛夫論)

【註釋】①專己:固執己見。②度:音「奪」,duó ㄉㄨㄛˊ。考慮、推測。③舉:推薦、選用。
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眾人都喜歡他,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;眾人都厭惡他,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。」聖人對人才的取捨,不一定都聽取大眾之言,也不一定要堅持己見,而是一定要考察這個人的作為,並以道義來衡量,所以選拔賢才時沒有遺漏,政事就不會敗壞喪亡。

景公問晏子曰:「古者離散其民而隕①失其國者,其常行②何如?」對曰:「國貧而好大,智薄而好專;尚讒諛而賤賢人,樂簡慢③而輕百姓;國無常法,民無經紀④;好辨以為智,刻民以為忠;流湎⑤而忘國,好兵而忘民;肅於罪誅,而慢於慶賞;樂人之哀,利人之害;德不足以懷人,政不足以匡⑥民;賞不足以勸善,刑不足以防非。此亡國之行也。今民聞公令如寇讎⑦,此古之離其民隕其國常行也。」(卷三十三 晏子)

【註釋】①隕:音「允」,yǔn ㄩㄣˇ。失去,喪失。②常行:時常有的行為。③簡慢:輕忽怠慢。④經紀:綱常、條理。⑤流湎:湎音「免」,miǎn ㄇㄧㄢˇ。放縱而無節制。⑥匡:音「框」,kuāng ㄎㄨㄤ。輔助、糾正。⑦寇讎:仇敵、敵人。

【白話】齊景公問晏子說:「古代離散百姓而喪失其國的君主,他常見的行為是怎樣的?」晏子回答說:「國家貧窮卻好大喜功,智慧淺薄卻獨斷專行;好聽信讒諛之言而輕視賢人,好輕慢而忽略百姓;國家沒有固定的法律,百姓沒有行為準則;把喜好爭辯當作智慧,把苛虐百姓當作忠誠;放縱無度而荒廢國事,喜好用兵而不顧人民;嚴於判罪誅殺,疏於賞賜有功;把別人的哀傷當作歡樂,靠損害別人謀取利益;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撫百姓,政令苛刻不足以教導百姓;賞賜不足以勸人行善,刑罰不足以防範違法行為。這就是亡國的做法。現在百姓聽了國家的政令如同見了仇敵,這就是古代造成離散百姓、喪失國家的常見行為。」

夫謗毀①之生,非徒空設②,必因人之微過③而甚④之者也。毀謗之言數⑤聞,在上者雖欲弗納,不能不杖⑥所聞,因事之來,而微察⑦之也。無以其驗⑧至矣⑨,得⑩其驗,安得⑪不治其罪?若知而縱之,主之威日衰,令⑫之不行,自此始矣。知而皆治之,受罪退⑬者稍多,大臣有不自固⑭之心矣。(卷二十九 晉書上.傳)

【註釋】①謗毀:以言語相攻擊或嘲諷醜化。②非徒空設:不僅是無中生有。③微過:輕微的過失。④甚:超過。⑤數:音「碩」,shuò ㄕㄨㄛˋ。屢次。⑥杖:恃,憑倚,根據。古同「仗」。⑦微察:暗中觀察。⑧驗:證信,憑據。⑨至矣:到此為止。至,到。矣,文言助詞,與「了」相同。⑩得:找到。⑪安得:怎麼可以,哪裡可以。⑫令:政令,發布命令。⑬退:貶退。⑭自固:鞏固自身的地位,確保自己的安全。

【白話】毀謗的出現,不是無中生有,必定是因為人有小的過失,而加以誇大。多次聽到誣衊的話,在上位的人雖然不願相信,卻也不能不依憑所聽到的,根據事情的由來暗中考察他。沒有證據就罷了,如果獲得什麼證據,怎麼可以不治他的罪呢?如果知道有過失還放縱他,那麼君主的威望就會日漸衰微,政令難以施行,也就從此開始了。凡是知道有錯誤的都予以治罪,那受到懲處而貶退的人就會慢慢的多起來,做大臣的就會紛紛產生自身難保的想法了。

地博①而國貧者,野②不闢③也;民衆而兵弱者,民無取④也。故末產不禁⑤,則野不闢;賞罰不信,則民無取。野不闢,民無取,外不可以應敵⑥,內不可以固守。地闢而國貧者,舟輿⑦飾,臺榭⑧廣也;賞罰信而兵弱者,輕⑨用衆,使民勞⑩也。(卷三十二 管子.權脩)

【註釋】①博:廣大、眾多的意思。《廣韻.入聲.鐸韻》:「博,廣也、大也、通也。」②野:泛指村野。③闢:開墾。④取:催促。通「促」。何如璋云:「『取』讀如督趣之趣。《釋名》:『取,趣也。』『民無取』者,謂兵無主以督趣之,乃眾而弱。下文『賞罰』云者,所以趣之也。」⑤末產不禁:不限制工商業。末產,指手工業、商業。⑥應敵:抵抗敵人。⑦舟輿:船和車。⑧臺榭:亭臺樓榭。臺,方形且高的建築物。榭,臺上有屋。⑨輕:輕率;不慎重。⑩使民勞:讓百姓精疲力盡,勞苦不堪。

【白話】土地廣博而國家貧窮,是因為荒野土地沒有開闢;百姓眾多而軍隊羸(音「雷」,léi ㄌㄟˊ)弱,是因為百姓無人督促,不願有所作為。所以,不限制工商業,荒野土地就得不到開闢;不信守賞罰,百姓得不到督促,不願意有所作為。不開闢土地,百姓不願意有所作為,對外就不足以抵禦強敵,對內就不能夠堅固防守。土地開闢了而國家依然是貧窮的,是因為君王的財富都用於裝飾車船及廣修亭臺樓閣;信守賞罰而軍隊依然羸弱的原因,是因為隨便勞役百姓,讓百姓精疲力盡,勞苦不堪。

夫①乘輿馬②者,不勞而致③千里;乘舟楫④者,不能游⑤而濟⑥江海。使言之而是,雖在匹夫⑦蒭蕘⑧,猶⑨不可弃⑩也;言之而非,雖在人君卿相,不可用也。是非之處⑪,不可以貴賤尊卑⑫論⑬也。其計⑭可用,不羞⑮其位矣;其言可行,不貴⑯其辨⑰矣。(卷三十五 文子.上行(作上仁)

【註釋】①夫:音「扶」,fú ㄈㄨˊ。文言文中的發語詞,表提示作用。②乘輿馬:乘音「成」,chéng ㄔㄥˊ。輿音「於」,yú ㄩˊ。乘坐車馬。乘,駕馭(音「玉」,yù ㄩˋ)、駕騎。輿馬,車馬。③致:達到。④舟楫:楫音「及」,jí ㄐㄧˊ。船隻。⑤游:在水中行動。⑥濟:過河、渡河。⑦匹夫:匹音「痞」,pǐ,ㄆㄧˇ。平民、百姓。⑧蒭蕘:蒭音「除」,chú ㄔㄨˊ。蕘音「饒」,ráo ㄖㄠˊ。割草砍柴的人。⑨猶:仍舊、還。⑩弃:同「棄」,拋開、捨去。⑪是非之處:對於是非的判斷。處,決斷。⑫貴賤尊卑:身分地位的高低。⑬論:評定、推斷。⑭計:策略、方法。⑮羞:感到恥辱。⑯貴:注重、重視。⑰辨:謂言辭漂亮、巧妙。通「辯」。

【白話】乘車騎馬的人,不用付出勞累就可以到達千里之外;乘舟船的人,不用游泳就可以渡過江河湖海。假如所說的話正確,即使身為平民樵夫,也是不應嫌棄的;假如所說的話不正確,即使身為君王大臣,也是不應採納的。對於是非的審度,不可以人的貴賤尊卑來論定。如果他的策略可用,就不因他的地位卑下,而對於採納他的話感到羞恥;如果他的言論切實可行,就不必在意他的言辭是否漂亮、巧妙。

羣臣之愚智,日劾①於前,擇其知事者②而令之謀;羣臣之所擧③,日劾於前,擇其知人者④而令之擧;羣臣之治亂,日劾於前,擇其勝任者而令之治;羣臣之行可得而察也,擇其賢者而擧之,則民競於行⑤。勝任者治,則百官不亂;知人者擧,則賢者不隱;知事者謀,則大擧不失⑥。聖王正言⑦於朝,而四方⑧治矣。(卷三十六 尸子.分)

【註釋】①劾:音「和」,hé ㄏㄜˊ。審理,判決。②知事者:曉事、懂事的臣子。③擧:推薦、推選。④知人者:有眼光、能體察人的品性或才能的臣子。⑤民競於行:人們就會競相努力工作。⑥不失:不喪失、不遺落。⑦正言:公正而剛直的話。⑧四方:天下,各處。方,古代稱地為「方」。《淮南子.本經》:「戴圓履方,抱表懷繩。」漢.高誘.注:「圓,天也;方,地也。」

【白話】群臣中誰聰明誰愚笨,每天都能反映到國君面前,挑選熟稔政務的人為自己謀劃;群臣所舉薦人才的情況,每天都能反映到國君面前,挑選出有識別人才能力的人,讓他們來負責舉薦人才的工作;群臣政績的治或亂,每天都能反映到國君面前,挑選能勝任職務的臣子,讓他們治理國家;群臣的言行舉止都可以得到仔細考核,選擇有賢德的人並任用他,人們就會競相努力工作。選擇能勝任的人來治理國家,那麼百官就不會混亂;善於推舉賢才的人得到任用,那麼天下賢德的人就不會隱退;通曉事理的人參與謀略,那麼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會有失誤。聖王能夠在朝廷上說公正而剛直的話,天下各地都得以安治。

夫用賢使能,不勞而治;正名覆實①,不罰而威。達情見素②,則是非不蔽③;復本原始④,則言若符節⑤。良工⑥之馬易御也,聖王之民易治也,其此之謂乎。(卷三十六 尸子.分)

【註釋】①覆實:審察核實。②達情見素:為人真誠,通達事理。素,通「愫」,真情、真誠。③是非不蔽:不遮蓋事理的對與錯。蔽,遮掩、遮蓋。④原始:推究其根源。原,推究本原的意思。⑤符節:古代出入城門關卡的一種憑證。用竹、木、玉、銅等製成,刻上文字,分成兩半,各取其一,使用時相合以為憑。朝廷亦用來傳命或調兵遣將的信物。此引申為相符合、吻合。⑥良工:技藝精妙的工匠。

【白話】任用賢德、有才能的人員,無須勞心費神就可以治理好國家;端正名分,審查核實,不用刑罰就可以樹立威信。通達情理,為人質樸,就不會掩蓋是非;探究本源,反璞歸真,就會言行一致,就像符節一樣信實。技藝高超的人養的馬就容易駕馭,聖賢君王領導的人民容易治理,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?

聖人擇可言而後言,擇可行而後行。偷①得利而後有害,偷得樂而後有憂者,聖人不為也。故聖人擇言必顧其累,擇行必顧其憂。(卷三十二 管子)

【註釋】①偷:苟且(只圖眼前,得過且過)。

【白話】聖人選擇可以說的話,然後才說;選擇可以做的事,然後才做。只圖眼前得到利益而將來會有禍害,只圖眼前得到快樂而將來會有憂患的事,聖人是不會做的。所以,聖人選擇說什麼話,一定會考慮到它可能造成的麻煩;選擇做什麼事,一定會考慮到它可能帶來的憂患。

 

今不務明其義,而徒設其祿,可以獲小人,難以得君子。君子者,行不苟合①,立不易方②,不以天下枉道③,不以樂生害仁,安可以祿誘哉?雖強縛(縛作搏)執之,而不獲已,亦杜口佯愚,苟免不暇。國之安危將何賴(賴下有焉字)?(卷四十六 中論)

【註釋】①苟合:不依道義行事,只知阿諛迎合。②易方:改變做人之常道。方:道理;常規。③枉道:違背正道。

【白話】(君王)如今若不致力修明仁義,而空設高官厚祿,可以得到小人,但難以得到君子。所謂君子,不會阿諛迎合而不以道義行事,處世不改變做人之常道,不為世人的喜好而違背道義,不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損害仁愛,怎麼可以用高官俸祿去誘惑他呢?即使用強制的手段控制他,也不能讓他屈服,他也只是閉口不言,佯裝愚鈍,苟且讓自己避免傷害都來不及,沒有餘力再幫助國家。(到此地步),國家的安危又將依賴什麼呢?

臧孫曰:「季孫之愛我,疾疢①也;志相順從,身之害。孟孫之惡我,藥石②也。志相違戾,猶藥石療疾。美疢不如惡石。夫石猶生我;愈己疾也。疢之美,其毒滋③多。孟孫死,吾亡無日矣。」(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)

【註釋】①疾疢:疢音「趁」,chèn ㄔㄣˋ。病害。疢:煩熱;疾病。②藥石:藥劑和砭石,泛指藥物。③滋:愈益;更加。

【白話】臧武仲說:「季武子喜歡我(志意相投,順從我意),猶如使我沒有痛苦地患上熱病;孟莊子厭惡我(志意相違),猶如治癒我疾苦的藥石。沒有痛苦的熱病不如使人痛苦的藥石。藥石還能治病,使我活下去;患熱病而不知痛苦,它的毒害就更深了。如今孟莊子死了,我離滅亡也沒有多少日子了。」

陽門①之介夫②死,陽門,宋國門也。介夫,甲胄衛士。司城③子罕入而哭之哀。子罕,樂喜也。晉人之覘④宋者,反⑤報於晉侯曰:「陽門之介夫死,而子罕哭之哀,而民悅,殆不可伐也。」覘,窺視也。孔子聞之曰:「善哉,覘國乎!」善其知微。(卷七 禮記)

【註釋】①陽門:宋國的城門名。②介夫:披甲的衛士。③司城:即司空,主管城郭。④覘:音「詹」,zhān ㄓㄢ。窺看,偵查。⑤反:通「返」。

【白話】宋國陽門有個衛士死了,司空子罕進到靈堂內哭得很悲傷。當時潛伏在宋國的情報人員回去後向晉侯報告說:「陽門有個衛士死了,而子罕哭得很傷心,人民都受他感動(此時宋國上下一心),恐怕不能去討伐他們啊!」孔子聽說之後,說:「好啊(能夠見微知著),他真是善於觀察國情啊!」

凡有血氣①,苟不相順,皆有爭心。隱而難分,微而害深者,莫甚於言矣。君人②者將和眾③定民,而殊其善惡,以通天下之志者也,聞言不可不審也。(卷四十九 傅子)

【註釋】①血氣:血液和氣息。②君人:為人君主;治理人民。③和眾:使百姓和順。

【白話】大凡有血氣的萬物,如果彼此不和順,就會有競爭之心。人們交往中隱晦而難以分辨、細小卻有大害的,莫過於言語。做君主的要協調眾人、安定百姓、分別善惡,以通達天下人的心志,對聽到的話就不能不加以詳察。

主察異言,乃覩其萌;主聘儒賢,奸雄乃遁①;主任舊齒②,萬事乃理;主聘巖穴③,士乃得實。故傅說陟而殷道興,四皓至而漢祚長,得治之實也。(卷四十 三略)

【註釋】①遁:逃亡、逃跑。②舊齒:年高望重者;老臣、舊臣。③巖穴:指巖穴之士,即隱士。

【白話】君主能明察反常的言論,才能看到禍亂的萌芽。君主能聘任賢能的儒士,奸雄就會逃亡;君主信任久經考驗的老臣,萬事才能治理得好;君主訪求不求名利的隱士,這些士人的實德才得以宣揚,進而發揮教化的作用。

眾人之唯唯,不若直士之愕愕①。(卷八 韓詩外傳)

【註釋】①愕愕:直言無諱的樣子。

【白話】眾士的唯唯諾諾,不如一位正直士人的直言諫諍。

金玉滿堂①,莫②之能守,嗜欲傷神,財多累身。富貴而驕,還自遺③咎④。夫富當振⑤貧,貴當憐賤。而反驕恣,必被禍患也。功成名遂⑥身退⑦,天之道也。言人所為,功成事立,名跡稱遂,不退身避位,則遇於害,此乃天之常道。譬如日中則移,月滿則虧,物盛則衰,樂極則哀也。(卷三十四 老子)

【註釋】①金玉滿堂:形容極為富有。②莫:沒有誰。③遺:留下。④咎:音「就」,jiù ㄐㄧㄡˋ。災禍,不幸之事。⑤振:通「賑」。⑥遂:成就、成功。⑦身退:退位,不再眷戀。

【白話】金玉滿堂、豐富的物質生活,很難長久地保有,富貴時生活驕縱奢侈,就給自己種下禍根。功成名就之後,懂得不居功貪位,適時退下,才符合大自然的運行之道。

夫聽察①者,乃存亡之門戶②,安危之機要③也。若人主聽察不博,偏受所信,則謀有所漏,不盡良策;若博其觀聽,納受無方④,考察不精,則數⑤有所亂矣。(卷四十八 體論)

【註釋】①聽察:聽取及考察各種意見。②門戶:比喻事物的關鍵。③機要:關鍵、要領。④無方:沒有方法。⑤數:策略。

【白話】聽和察,是國家存亡安危的關鍵。假如君主不能廣泛地聽取和明察,只接受親信者的言論,那麼謀劃必定有疏漏,不能盡收好的策略;假如能廣泛地聽取和明察,但採納的方法不對,考察也不精確,謀略計劃必然混亂無章。

人君之大患也,莫大乎詳於小事,而略於大道①;察於近物,而暗於遠數②。自古及今,未有如此而不亡也。(卷四十六 中論)

【註釋】①大道:指最高的治世原則,包括倫理綱常等。②遠數:深遠的謀劃。

【白話】君主最大的弊病,莫過於詳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國的重要綱領;莫過於只看到眼前的事物,卻忽略長遠的謀劃。從古至今,只要如此,沒有不滅亡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