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

治要綱目

貴德 > 仁義

言雖無中①於策②,其計無益於國,而心周③於君,合於仁義者,身必存④矣。(卷三十五 文子.微明)

【註釋】①中:音「眾」,zhòng ㄓㄨㄥˋ。切中、符合。②策:政策、策略。③周:圍繞、護持。④存:留存、有一席之地。

【白話】所說的話雖然沒有切中政策要旨,謀略對於國家也沒有太大的幫助,然而心中能時時維繫護全君王的德行,所作所為能合乎仁義,那自身必能在國家社會中立足。

桓公①之擧②管仲③,穆公④之擧百里⑤,比其德也。此所以國甚僻小,身至穢汚⑥,而爲政於天下也。今非比志意⑦也,比容貌;非比德行也,而論爵列⑧,亦可以却敵服遠⑨矣!農夫比粟,商賈比財,烈士比義,是故監門⑩逆旅⑪,農夫陶人⑫,皆得與焉。爵列,私貴也;德行,公貴也。奚以知其然也?司城子罕⑬遇乘封人⑭而下,其僕曰:「乘封人也,奚爲下之?」子罕曰:「古之所謂良人者,良其行也;貴人者,貴其心也。今天爵⑮而人,良其行而貴其心,吾敢弗敬乎?」以是觀之,古之所謂貴,非爵列也;所謂良,非先⑯故也。(卷三十六 尸子.勸學)

【註釋】①桓公:此指齊桓公,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,姜姓,名小白。周莊王五十一年,以襄公無道,出奔莒(音「舉」,jǔ ㄐㄩˇ,國名),其後襄公被弒(音「試」,shì ㄕˋ),乃歸國即君位,因鮑叔牙推薦,任管仲為相,尊周室,攘夷狄,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,而為春秋五霸(齊桓公、宋襄公、晉文公、楚莊王、秦穆公)之首。管仲亡後,怠忽政事,寵幸佞臣,霸業遂衰。在位四十二年,卒諡桓。②擧:提拔、舉用。③管仲:史稱管子,字仲,名夷吾,謚曰「敬仲」,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、軍事家。初事公子糾,後事齊桓公,為相。推行改革,通貨積財,富國強兵,齊國逐漸強盛。齊桓公尊為「仲父」,為法家之祖。也稱為「筦(音「管」,guǎn ㄍㄨㄢˇ)子」、「管仲」、「仲子」。④穆公:秦穆公(?—西元前六二一年),一作秦繆公,春秋時代秦國國君。嬴姓,名任好。在位三十九年。謚號「穆」。在部分史料中被認為是春秋五霸之一。⑤百里:即百里奚。亦稱百里子或百里。生卒年不詳,字里,名奚。春秋時楚國宛(今河南南陽)人,一說為虞國(今山西平陸北)人。晉滅虞時被俘虜,作為秦穆公夫人陪嫁的奴隸,被送到秦國,後來逃走,又被楚人抓去。秦穆公知其賢,用五張黑色羊皮把他贖回,請他執政,成為著名的政治家,世人稱他為「五羖(音「股」,gǔ ㄍㄨˇ,黑色公羊)大夫」。⑥穢汚:此指卑賤。⑦志意:思想,意志。⑧爵列:即爵位。⑨服遠:使遠國順服。⑩監門:職官名。掌宮殿門禁與守衛等事。⑪逆旅:指居無定所的流浪者。⑫陶人:燒製陶器的匠人。⑬司城子罕:司城,春秋時期宋國官名,原叫司空,因避宋武公之名諱(宋武公名辨空),改司空為司城。子罕,春秋時宋國的臣子,在宋平公時任司城。一說為春秋鄭穆公之子,鄭國大夫。⑭封人:古官名。守邊之人。《周禮》謂地官司徒所屬有封人,掌管修築王畿(音「機」,jī ㄐㄧ)、封國、都邑四周疆界上的封土和樹木。春秋時各諸侯國都設有封人,典守封疆,同時掌管築城的官也稱封人。⑮天爵:天賦的尊貴。指高尚的道德修養。《孟子.告子上》:「仁義忠信,樂善不倦,此天爵也。」因德高則受人尊敬,勝於爵位,故稱天爵。⑯先:在上、在前。

【白話】齊桓公舉用管仲為宰相,秦穆公舉用百里奚為丞相,都是考量他們的德行。這也是之所以他們的國家很狹小偏僻,且身分甚為卑下的條件下,卻能從政為官聞名天下的原因。而今日,並非比志氣內涵,比的是容貌;並非比德行的好壞,而是論彼此爵位高低,這也可以使敵人退卻,使遠國臣服!農夫比所種穀物豐收盛況;商人比財貨累積的多少;忠烈志士比誰的言行是否符合忠義之道。因此,守門的人、流浪的人,農夫到陶匠,都得以參與論爵位。官爵地位的高低,是個人所認為尊貴的;而品德言行的好壞,是眾人所認為尊貴的。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?司城子罕遇到乘地管理邊疆的官員便馬上下車,跟隨的僕人問:「他是一個小小的乘地封人,大人為什麼要下車呢?」子罕回答:「古代所說賢良的人,是指這個人行為良好;所說高貴的人,是指這個人心地高尚尊貴。而今上天賜予這個人天爵,使他的行為賢良、心地高貴,我怎麼敢不尊敬他呢?」由此可見,古人所說的高貴,不是指爵位等級;所說的賢良,不是官職高的緣故。

天下之善者,唯仁也。夫喪其子者,苟①可以得之,無擇人也。仁者之於善也亦然。是故堯擧②舜於畎畆③,湯擧伊尹④於雍人⑤,內擧不避親,外擧不避讎⑥。仁者之於善也,無擇也,無惡⑦也,唯善之所在。堯問於舜曰:「何事?」舜曰:「事天。」平地而注水,水流濕;均薪⑧而施火,火從燥,召⑨之類也。是故堯爲善而衆美至焉,桀⑩爲非而衆惡至焉。(卷三十六 尸子.仁意)

【註釋】①苟:如果。②擧:推舉、舉用。③畎畆:畎音「犬」,quǎn ㄑㄩㄢˇ。畆音「母」,mǔ ㄇㄨˇ,同「畝」。田間、田地。此指鄉野、民間。《孟子.告子下》:「舜發於畎畝之中。」舜發跡於歷山畎畝之中,後繼帝堯為天子。畎,田間的小溝。畆,田中高起的地方。④伊尹:尹音「引」,yǐn ㄧㄣˇ。人名,為中國商朝初年著名丞相、政治家。尹是右相之意。他本是奴隸,受商湯舉用提拔為丞相。(生平參見附錄十一)⑤雍人:古代掌理宰殺烹飪的人。⑥內擧不避親,外擧不避讎:推舉賢能的人任官職為百姓做事時,舉薦身邊的人,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;舉薦外面的人,即使是仇敵也不避開。讎,怨恨,此指仇敵,同「讐」、「仇」。語出《左傳》,晉平公問大臣祁黃羊誰為賢能的人?祁黃羊能無黨派無偏私,以公正的立場,推舉自己的兒子與仇人。⑦惡:音「務」,wù ㄨˋ。憎恨、厭惡、討厭。⑧薪:木柴、柴火。⑨召:感召、召喚。⑩桀:人名,夏朝最後一任君王,個性殘暴,昏庸無道。

【白話】天下最大的善行,只有仁愛了。丟失孩子的人,如果可以找到孩子,是不會挑剔選哪個人去找。仁者對於賢才的希求也是如此。因此堯帝在田野間推舉出舜,商湯在廚師中舉用伊尹。對內舉用人才不避諱親近的人,對舉用外人也不顧忌是否有怨懟仇恨。仁德的人對善是沒有分別選擇、沒有厭惡的,只考慮對方是否具備賢善。堯問舜說:「要如何做到使善者依循仁義呢?」舜回答說:「依循自然的規則。」在平坦的地上倒水,水自然流向溼潤處;平均在每一根柴火上點火,火自然隨著乾燥處燃燒。這就是感召著與自己同類事物的道理。所以堯帝行道修善,就召感眾多吉祥;夏桀為非作惡,就感召眾多邪惡。

聖人旣竭①目力焉,繼②之以規矩凖繩③,以爲④方圓;旣竭耳力焉,繼之以六律⑤正五音⑥;旣竭心思⑦焉,繼之以不忍人之政,而仁覆⑧天下也。(卷三十七 孟子.離婁)

【註釋】①竭:窮盡。②繼:隨後;跟著。③凖繩:測定物體平直的器具。喻言行所依據的原則或標準。凖,測平面的水準器。繩,量直度的墨線。④爲:造作;製作。⑤六律:古樂十二律中的陽律。即黃鐘、太簇(音「促」,cù ㄘㄨˋ)、姑洗(音「顯」,xiǎn ㄒㄧㄢˇ)、蕤(ruí ㄖㄨㄟˊ)賓、夷則、無射(音「易」,yì ㄧˋ)。《書經.益稷(音「記」,jì ㄐㄧˋ)》:「予欲聞六律、五聲、八音,在治(治理)忽(忽怠),以出納五言,汝聽。」《史記.律書》:「王者制事立法,物度軌則,壹稟於六律,六律為萬事根本焉。」⑥五音:中國聲樂指宮、商、角(音「決」,jué ㄐㄩㄝˊ)、徵(音「止」,zhǐ ㄓˇ)、羽五個音階。《周禮.春官.大師》:「皆文之以五聲: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」⑦心思:思考能力;才思。⑧覆:廣施;遍及。

【白話】聖人在竭盡眼力之後,繼而再用圓規、曲尺、墨線,來畫出方、圓的形狀;在竭盡聽力之後,繼而再用六律來校正五音;在竭盡思慮之後,繼而又施行不忍傷害人的仁政,那麼他的仁德就能恩澤天下的人民了。

古者,逐奔不遠①,從綏不及②,所以示君子且有禮。不遠則難誘③,不及則難陷④。以禮爲固⑤,以仁爲勝⑥,旣勝之後,其敎⑦可復,是以君子貴⑧之⑨也。(卷三十三 司馬法)

【註釋】①逐奔不遠:不遠追擊戰敗逃跑的敵人。《司馬法》中言:「逐奔不過百步」,是稱不遠。②從綏不及:放馬馳車追趕敵人,不一定要趕上。《司馬法》中言:「從綏不過三舍」,即追趕不過三天行程,共九十里,每天追趕三十里。不及,追趕不上。③誘:欺誑,誘騙。④陷:陷阱,坑穴。⑤以禮為固:戰爭的守勢目標在爭禮,即爭取公理。固,即牢牢守住公理。⑥以仁為勝:戰爭的攻擊目的在自救救人,達到自救救人的博愛主義,方是爭取勝利的目的。⑦其敎:指《司馬法》中教民的教化法。⑧貴:崇尚,重視,以為寶貴。⑨之:代詞,教民的教化法。

【白話】古人作戰,不遠追敗逃的敵人,追逐退軍不一定要趕上,這是為了表明君子的禮讓。不遠追就不易被敵人所誘騙,不趕上就不容易陷入陷阱。守勢作戰,當用爭取公理為作戰目標;攻擊作戰,當用自救救人的博愛主義作為爭取勝利的目的。取勝以後,禮讓、仁愛的教化仍然可以復用,因為這樣,所以君子很重視這些教化。

孟子曰:「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,其失天下也以不仁。國家(無家字)之所以廢興①存亡者亦然。天子不仁,不保四海之內(無之內二字);諸侯不仁,不保社稷②;卿大夫③不仁,不保宗廟④;士庶人不仁,不保四體⑤。今惡死亡而樂不仁,猶惡醉而強酒。」(卷三十七 孟子)

【註釋】①廢興:盛衰;興亡。②社稷:稷音「計」,jì ㄐㄧˋ。古代帝王、諸侯所祭的土神和穀神。舊時亦用為國家的代稱。③卿大夫:卿和大夫。後借指高級官員。④宗廟:祭祀祖先之宮室。⑤四體:指人的四肢,用以代稱全身。

【白話】孟子說:「夏、商、周三代能得到天下,是因為施行仁政;他們喪失天下,是因為不施行仁政。諸侯各國的衰落與興盛、生存與滅亡也是同樣的道理。天子沒有仁德,就保不住天下;諸侯沒有仁德,就保不住國土;卿大夫沒有仁德,就保不住家族的祠堂;士人和百姓沒有仁德,就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。如今厭惡死亡卻喜好殘暴,就好比厭惡喝醉卻勉強喝酒一樣。」

解。〈象〉曰:「雷雨作①,解。君子以赦②過宥③罪。」(卷一 周易)

【註釋】①雷雨作:指解卦下坎為水,上震為雷,猶雷雨並作。②赦:放免,寬免罪過。③宥:寬宥,寬恕。

【白話】解卦〈象傳〉講道:「上面是雷,下面是雨,雷雨交作,陰陽和暢,百物鬆解潤澤,這是解卦的象徵。君子以解卦的義理放免別人的錯誤,寬恕別人的罪過。」

仲春之月,養幼少,存諸孤。助生氣也。命有司,省囹圄①,去桎梏,毋肆②掠③;順陽氣也。省,減也。肆,謂死刑暴尸。毋竭川澤,毋漉④陂池⑤,毋焚山林。順陽養物。(卷七 禮記)

【註釋】①囹圄:囹音「零」,líng ㄌㄧㄥˊ。圄音「與」,yǔ ㄩˇ。監獄。②肆:死刑後陳屍示眾。③掠:拷打;拷問。④漉:音「路」,lù ㄌㄨˋ。使乾涸,竭盡。⑤陂池:陂音「皮」,pí ㄆㄧˊ。池塘。陂:池塘湖泊。

【白話】春季的第二個月,要特別保養幼小的孩童,撫恤可憐的孤兒。要命令掌管司法的官吏減少牢獄中關押的囚犯,除去他們的腳鐐和手銬,不可執行死刑及陳屍示眾、拷打犯人;不可放乾河川湖泊中的水;不可使池塘乾涸;不可放火焚燒山林(順應生生不息的陽氣,長養萬物)。

子曰:「仁有三,與仁同功而異情。利仁強仁,功雖與安仁者同,本情則異也。與仁同功,其仁未可知也;與仁同過,然後其仁可知也。仁者安仁,智者利仁,畏罪者強①仁。」功者,人所貪。過者,人所避。(卷七 禮記)

【註釋】①強:音「搶」,qiǎng ㄑㄧㄤˇ。勉強;強迫。
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行仁道有三種情況(安仁、利仁、強仁):利仁、強仁的功效雖然與安仁相同(都能利益他人、利益社會),但其存心是不同的(安仁是無所求而安於行仁,利仁是為獲得利益而行仁,強仁是畏懼刑罰而行仁)。這三者施行仁愛,從功效看是相同的,難以判斷是否是真正以仁德之心行事;但施行仁愛遭遇到利害相關的事情時,可從不同的反應中看出是否是真正仁德之人。真正的仁者基於自己的本性而安適自在地行仁;智者知道行仁對自己有利,所以行善以求福;害怕犯罪受罰的人是勉強地行仁。」

夫君子者,易親而難狎①,畏禍而難劫②,嗜利而不為非,時動靜(無靜字)而不苟作。體雖安之,而弗敢處,然後禮生焉;心雖欲之,而弗敢言,然後義生焉。夫義節欲而治,禮反情而辨者也。(卷三十四 鶡冠子)

【註釋】①狎:輕慢。②劫:用威嚇的手段脅迫。

【白話】君子這樣的人,容易親近,但不會讓人因親近而產生輕慢;害怕災禍,但難以用脅迫來讓他屈服;喜愛利益,但不會為此去做違背道義的事;時局動盪,也不會不依正道苟且作為。雖然外物或境況讓自身感到安適,但不敢處於這種安逸之境,這樣之後禮節由此產生;內心雖然想要某種合乎心意的事物,但不敢放任自己隨意求取,這樣之後正義由此產生。正義,通過節制欲望而達到自我的完善;禮節,通過規範性情而可以明辨事理。

所謂仁者,愛人者也。愛人,父母之行也。為民父母,故能興天下之利也。所謂義者,能辨物理①者也。物得理,故能除天下之害也。興利除害者,則賢人之業也。(卷五十 袁子正書)

【註釋】①物理:事物的道理、規律。

【白話】所謂「仁」,就是愛人。愛人,是為人父母的品行。能像父母一樣愛護人民,所以能興辦有利於天下百姓的事。所謂「義」,是能辨別事物的道理。做事合情合理,所以能為天下百姓消除災害。興利除害,是賢人的事業。

仁者行之宗,忠者義之主也。仁不遺舊,忠不忘君,行之高者也。(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)

【白話】仁厚是德行的根本,忠誠是道義的要素。仁厚的人不會遺棄疏遠故舊,忠誠的人不會忘記領導(的恩德),這是高尚的品行。

聖人之於天下也,譬猶一堂之上也。今有滿堂飲酒者,有一人獨索然向隅①而泣,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。聖人之於天下也,譬猶一堂之上也,有一人不得其所者,則孝子不敢以其物薦進②也。(卷四十三 說苑)

【註釋】①隅:音「於」,yú ㄩˊ。角,角落。②薦進:進獻。薦,進獻、送上。進,進奉、奉獻。

【白話】聖人治理天下就如同處在廳堂之上,假如滿堂的人都在飲酒,但有一個人獨自對著牆角哭泣,那麼滿堂的人都會不愉快了。聖人治理天下就好像處在廳堂之上,哪怕只有一個人還未得到適當的安置,那麼即使是身為孝子也不敢將他的物品即刻就進獻上來。

子貢問曰:「有一言①而可終身行者乎?」子曰:「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(卷九 論語)

【註釋】①言:此處指一個字。

【白話】子貢問孔子說:「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依之而行呢?」孔子說:「那就是恕字吧!自己不願接受的事,不要加在別人身上。」

聖人以仁義為準繩,中繩者謂之君子,弗中者謂之小人。君子雖死亡,其名不滅;小人雖得勢,其罪不除。左手據天下之圖,而右手刎其喉,愚者不為,身貴乎天下也。死君親之難者,視死若歸,義重於身故也。天下大利,比(比下有之仁二字)身即小;身所重也,比義即輕。此以仁義為準繩者也。(卷三十五 文子)

【白話】聖人以仁義作為心行的準則,符合仁義標準的人就是君子,不符合的就是小人。君子雖然去世,但他的聲名不會消失;小人雖一時得勢,但他的罪惡卻難以消除。左手掌握天下的版圖(大權),而右手自割其喉嚨,即使愚昧的人也不會這樣做,因為生命比天下更為寶貴。為君王和父母的危難而犧牲的人,能視死如歸,是把「義」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緣故。擁有天下是極大的利益,但同生命相比也是渺小的;生命是極其寶貴的,但同道義相比也是輕微的。以仁義做為準則的人就是這個樣子。

孟軻稱:「殺一無辜以取天下,仁者不為也①。」(卷二十五 魏志上)

【註釋】①殺一無辜以取天下,仁者不為也:語出《孟子‧公孫丑》,「行一不義,殺一不辜,而得天下,皆不為也。」

【白話】孟子說:「即使殺一個無辜的人便能夠獲得天下,仁德之人也是不會做的。」

有功離仁義者,即見疑;有罪不失仁心(不失仁心作有仁義)者,必見信。故仁義者,事之常順①也,天下之尊爵也。雖謀得計當,慮患而患解,圖國而國存,其事有離仁義者,其功必不遂矣。(卷三十五 文子)

【註釋】①常順:指自然之性。

【白話】有功勞卻喪失了仁義之心,就會被懷疑;有罪過卻沒有喪失仁義之心,一定會得到信任。所以,仁義是做任何事都要依循的常道,是天下最為尊貴的品德。雖然計謀得當,事先考慮預防禍患,而禍患也得以消除,謀劃著立國而國家也得以建立,但是如果所做的事有違背仁義的地方,其功業一定不會圓滿實現。

有一言而可常行者,恕也;一行而可常履①者,正也。恕者仁之術也,正者義之要也。至矣哉!(卷四十六 申鑒)

【註釋】①履:執行、實行。

【白話】有一個字是可以恆常奉行的,就是「恕」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;有一種行為是可以恆常實踐的,就是「正」,正直無私。恕,是施行仁德的方法;正直,是遵守道義的要領。真是太重要了!

仲弓問仁。子曰:「出門如見大賓①,使民如承大祭②。仁之道莫尚乎敬。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」在邦為諸侯,在家為卿大夫。(卷九 論語)

【註釋】①大賓:泛指國賓。②大祭:古代重大祭祀之稱。包括天地之祭、禘祫之祭等。

【白話】仲弓請教如何實踐仁德。孔子說:「出門與人相見,像接待貴賓一樣恭敬,差遣民力像承擔重大祭祀一樣慎重。凡是自己不願接受的事情,不要強加於人。在諸侯的國家裡沒有人怨恨,在大夫的封地沒有人怨恨,無論在哪裡做事,都不會使人抱怨,這便是仁德。」

曾子曰:「君子之務①,蓋有矣。夫華②繁而實寡者,天也;言多而行寡者,人也。鷹隼③以山爲庳④而巢其上,魚鼈黿鼉⑤以川爲淺而窟宂⑥其中,卒⑦其所以得者,餌也。是故君子苟母⑧以利害義,則辱何由至哉?親戚⑨不悅,不敢外交⑩;近者不親,不敢來⑪(來作求)遠;小者不審⑫,不敢言大。」(卷三十五 曾子.疾病)

【註釋】①務:責任義務。②華:同「花」字。③鷹隼:隼音「準」,zhǔn ㄓㄨㄣˇ。鳥綱鷲鷹目。性情敏銳,飛行速度極快,獵人常養來幫助捕獵鳥兔。④庳:低下。同「卑」。⑤魚鼈黿鼉:鼈音「憋」,biē ㄅㄧㄝ。黿音「元」,yuán ㄩㄢˊ。鼉音「駝」,tuó ㄊㄨㄛˊ。指魚類與大鱉。⑥宂:同「穴」。⑦卒:最後。⑧母:應為「毋」之誤。勿也。⑨親戚:血親與姻親。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,兄弟親戚稱其慈也。」唐.孔穎達《正義》:「親指族內,戚言族外。」也稱為「親眷」、「親串」。此指父母而言。⑩外交:與朋友、外人交際來往。⑪來:一作「求」,引申為訪求。⑫不審:不明白、不知道、不清楚。

【白話】曾子說:「君子的責任,是有的啦!花開得繁茂但所結的果實卻相對的稀少,這是大自然常有的現象;世人說得多而做得少,這是人常有的習性。鷹隼認為山太矮,於是就在山頂築巢;魚鱉黿鼉認為河太淺,就在水中扒洞穴。牠們最終被人捉到的原因,是被餌所誘。所以,君子如果能不因為貪利而傷害道義,那麼恥辱何由而來呢?若不能讓父母高興,孝子不敢同外人結交;若得不到身邊人的親愛,不敢親近遠方的人;小事尚弄不清楚,就不敢談論大事。」

人君①貴於一國,而不達於天下;天子②貴於一世,而不達於後世,唯德行與天地相弊③也。爵列者,德行之舍④也,其所息也。《詩》曰:「蔽芾甘棠,勿剪勿敗,召伯所憇⑤。」仁者之所息,人不敢敗也。天子諸侯,人之所以貴也,桀紂處之則賤矣。是故曰:「爵列非貴也。」今天下貴爵列而賤德行,是貴甘棠而賤召伯也,亦反矣。夫德義也者,視之弗見,聽之弗聞,天地以正,萬物以徧。無爵而(而舊作與改之)貴,不祿而尊也。(卷三十六 尸子.勸學)

【註釋】①人君:國君。封建時代一國之主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孟子見梁襄王出,語人曰:『望之不似人君,就之而不見所畏焉。』」②天子:舊稱統治天下的帝王。古代認為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,所以帝王為上天的兒子,稱為「天子」。③德行與天地相弊:指德行和天地相違背。④舍:音「社」,shè ㄕㄜˋ。居所。⑤蔽芾甘棠,勿剪勿敗,召伯所憇:蔽音「必」,bì ㄅㄧˋ。芾音「費」,fèi ㄈㄟˋ。憇音「企」,qì ㄑㄧˋ。召伯體恤百姓農忙,為不使百姓勞煩,而在甘棠樹下決斷獄事。因此人們將對召伯的崇敬仰慕,寄託於召伯所憩息過的甘棠樹,而不願修剪砍伐它。蔽芾,樹木高大茂盛的樣子。甘棠,木名,即棠梨。敗,毀壞。召伯,周文王庶子,周初的政治家。因其采邑在召(今陝西岐山西南),故稱召伯,亦曰邵公、召康公。憇,同憩,休息。

【白話】國君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尊貴的,但這樣的尊貴卻不能通達到整個天下;統治天下的天子在對於他所存在的時代而言是尊貴的,但卻不能流傳通達於後代,只因為德行和天地相違背。爵位,應該是德行的體現,是德行止息滋長的地方。《詩經》說:「茂盛華美的甘棠樹啊,不要去修剪它,也不要使它枯萎敗亡,因為這是召伯所休息過的地方。」仁者所休息過的地方,人們不敢毀壞此地的花草。天子與諸侯,人們都認為他們很尊貴,但是暴君夏桀與商紂,身居這樣的地位,人們卻認為他們卑賤。所以說:「官位顯耀並不是真正的高貴啊!」現在天下人尊崇高官顯爵,卻輕視道德品行,就如同看重甘棠樹而輕視賢人召伯,這就是本末倒置了。道德仁義,雖眼看不到,耳聽不到,但天下卻受其教化得以安治,萬事萬物因此而生養繁衍。它沒有爵位卻很高貴,沒有官職俸祿卻很尊貴。

堯先親九族①,文王刑②于寡妻③。物莫不由內及外。由大信④而結,由易簡而上安,由仁厚而下親。今諸侯王國之制,無一成⑤之田,一旅之衆,獨坐空宮之中,民莫見其面。其所以防禦之備,甚於仇讎⑥,內無公族⑦之輔,外無藩屏⑧之援,是以兄弟無睦親⑨之敎,百姓無光明⑩之德。弊薄⑪之俗興,忠厚之禮衰;近者不親,遠者不附;人主孤立於上,而本根⑫無庇蔭⑬之助,此天下之大患也。(卷五十 袁子正書.悅近)

【註釋】①九族:參見第六六則,註釋④。②刑:通「型」。法式,典範,榜樣。③寡妻:正室,寡德之妻,謙詞。《詩經.大雅.思齊》:「刑于寡妻,至于兄弟,以御于家邦。」④大信:對天下百姓的信諾。⑤一成:古謂方十里之地。⑥仇讎:讎音「仇」,chóu ㄔㄡˊ。仇敵,仇家。⑦公族:諸侯或君王的同族。⑧藩屏:比喻衛國的重臣。⑨睦親:指宗族中的近親。⑩光明:指賢者的儀範、風采。⑪弊薄:衰薄。⑫本根:喻指帝室。⑬庇蔭:庇護。

【白話】堯帝先親睦自己九族之內的人,周文王以身作則為自己的妻子樹立榜樣。做事情沒有不是由內而外才成功的。由於信守對百姓的諾言而聚合民心,由於持事簡明而使君上安定,由於仁愛厚德而使百姓親附。當今諸侯王國的制度,諸侯沒有十畝的田地,沒有五百人的士卒,獨坐在空宮之中,百姓都不能見到他的面。人君對諸侯的防備,甚至超過防範仇敵,以至於在內沒有同族大臣的輔佐,在外沒有諸侯王國的援助,因此使得兄弟得不到和睦親愛的教化,百姓得不到賢者風采的薰染。於是衰薄的風俗興起,忠厚的禮義衰落;身邊的人不親近,遠處的人不歸附;人君在上孤立無援,皇室沒有庇護的助力。這是天下的大患啊。

聖人者以仁義爲本,以大信持之①,根深而基厚,故風雨不愆伏②也。(卷五十 袁子正書.悅近)

【註釋】①持之:護持仁義。之,代名詞,指仁義。②愆伏:愆音「千」,qiān ㄑㄧㄢ。指陰陽失調,氣候失常,寒暑失調。愆,愆陽,指冬天過度炙熱。伏,伏陰,指夏天出現寒氣。

【白話】聖人以仁義為根本,以取信天下來護持仁義,根基深厚,所以風調雨順,天下太平。

孔子曰: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」此之謂也。若子方①惠及於老馬,西巴②不忍而放麑③,皆仁之端也。推而廣之,可以及乎遠矣。(卷四十九 傅子)

【註釋】①子方:田子方。戰國初期魏國人,孔子弟子子貢的學生。魏文侯折服於他的道德操守,拜他為師。有一次,田子方外出時,見到一匹老馬被拴在路旁,無精打采。田子方心有所感,深深嘆口氣,然後問車伕,這匹馬拴在這兒是要做什麼?車伕告訴他,這匹馬是他老東家所養,因為年紀大,體力衰弱,無法再拉車,所以將牠牽出來準備賣了。田子方感慨這匹馬年輕時為主人賣力,到老時就被主人拋棄,這不是一個有仁德的人應該有的作為。於是就用了好幾疋(pǐ ㄆㄧˇ)錦帛將這匹老馬買回,讓人照料,以安養天年。②西巴:秦西巴。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家臣。有一次,孟孫氏打獵得到一隻幼鹿,派秦西巴帶回去烹煮。母鹿跟著秦西巴叫喚,秦西巴不忍心,就放走小鹿。③麑:音「泥」,ní ㄋㄧˊ。幼鹿。
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仁難道很遙遠嗎?只要自己追求仁,仁就來到。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田子方把仁愛施於老馬,秦西巴於心不忍而放掉幼鹿,都是仁愛的開始。把這種仁愛推廣開來,便可惠及長遠。

農夫之耨①,去害苗者也;賢者之治,去害義者也。慮之無益於義而慮之,此心之穢也;道②之無益於義而道之,此言之穢也;爲之無益於義而爲之,此行之穢也。(卷三十六 尸子.恕)

【註釋】①耨:nòu ㄋㄡˋ。除草。②道:動詞,言說。

【白話】農夫鋤草,是除去對禾苗成長有害的雜草;賢明的人治國,是除去損害道義的行為。所思慮的事情對道義沒有益處,還要去思慮,這是心理上的污穢;所說的話對道義沒有益處,還要向人言說,這是言語上的污穢;所做的事情對道義沒有益處,還要有意去做,這是行為上的污穢。

仁者愛人,義者修(修作循)理。(卷三十八 孫卿子)

【白話】仁慈的人是愛護人的,道義的人是遵循正理的。

昔者聖人之崇仁也,將以興天下之利也。利或不興,須仁以濟天下。有不得其所,若己推而委①之於溝壑然。夫仁者,蓋推己以及人也。故己所不欲,無施於人;推己所欲,以及天下。推己心孝於父母,以及天下,則天下之為人子者,不失其事親之道矣;推己心有樂於妻子,以及天下,則天下之為人父者,不失其室家之歡矣;推己之不忍於飢寒,以及天下之心,含生無凍餧②之憂矣。此三者,非難見之理,非難行之事,唯不內推其心,以恕乎人,未之思耳,夫何遠之有哉?(卷四十九 傅子)

【註釋】①委:捨棄,丟棄。②餧:něi ㄋㄟˇ。同「餒」。飢餓。

【白話】從前,聖人崇尚仁政,是用以為天下人興利的。如果利民之事未能興辦,就必須以仁政普濟天下。若有不得其所的人,就如同是自己把他們丟棄到溝壑一般。仁愛的人,都將心比心對待人,所以己所不欲,不施於人;想到自己之所求,就會設身處地推廣到天下人。願將自己孝順父母之心,遍及天下之人,那麼,天下的子女就不會喪失侍奉雙親的準則;願將自己與妻兒相處的快樂,遍及天下之人,那麼,天下做父親的人就不會失去家庭的歡樂;用自己忍受不了飢寒的心情去推想天下人飢寒的心情,天下生靈就不會有飢寒交迫之憂。這三點不是難懂的道理,也不是難以辦到的事情,只是不能推己之心以恕道待人,沒有用心去思考罷了,哪裡真的是很遙遠而不能辦到的呢?

膳夫①掌王之食飲、膳羞②。大喪③則不舉④,大荒則不舉,大札⑤則不舉,天地有災則不舉,邦有大故⑥則不舉。大荒,凶年也。大札,疫癘也。天災,日月晦食也。地災,崩動也。大故,刑殺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司寇行戮,君為之不舉。(卷八 周禮)

【註釋】①膳夫:古官名,掌宮廷的飲食。②膳羞:美味的食品。東漢鄭玄先生註:「膳,牲肉也;羞,有滋味者。」羞:後多作「饈」。③大喪:指天子、皇后、世子之喪。④不舉:古代逢大的天災人事,皆除去盛饌(指不殺牲),偃息聲樂,稱作「不舉」。⑤大札:札音「扎」,zhá ㄓㄚˊ。瘟疫。⑥大故:指的是敵軍來犯、對犯罪者處以死刑等事。

【白話】膳夫,掌理天子所用的飯食、飲料、牲肉和菜肴。遇到天子、皇后、世子的喪事不殺牲,遇有大的災荒年不殺牲,瘟疫流行的時候不殺牲,有天災地變不殺牲,國家有敵軍來犯或罪犯行刑不殺生。

國君春田①不圍澤,大夫不掩②群,士不取麛卵③。生乳之時,重傷其類。(卷七 禮記)

【註釋】①田:同「畋」,打獵。②掩:指盡取,全部捕殺。③麛卵:麛音「迷」,mí ㄇㄧˊ。幼獸和鳥卵。麛:幼鹿,此處泛指幼獸。

【白話】諸侯國君在春天舉行田獵時,不可包圍整個獵場;大夫不可捕殺整群的禽獸;士人不可掠取幼獸或鳥卵(動物生育和哺乳的時候這樣做,會嚴重地傷害動物的族類)。

景公問晏子曰:「謀必得,事必成,有術乎?」對曰:「有。」公曰:「其術何如?」晏子曰:「謀度①於義者必得,事因②於民者必成。反義而謀,背民而動,未聞存者也。昔三代之興也,謀必度於義,事必因於民;及其衰也,謀者反義,興事傷民。故度義因民,謀事之術也。」(卷三十三 晏子)

【註釋】①度:音「宅」,zhái ㄓㄞˊ。同「宅」,居。(根據王念孫先生校勘解釋。)②因:順;順應。

【白話】景公問晏子說:「要使謀劃的事一定實現,所做的事一定成功,有這樣的方法嗎?」晏子回答說:「有。」景公問:「那方法是什麼?」晏子答道:「謀劃的事與道義相合就肯定能實現,做事順應民心就肯定能成功。違反道義來謀劃,違背民意來行事,從未聽說過能長久的。以前,夏、商、周三代興盛之時,謀劃必定考慮是否符合道義,做事必會依照人民的意願。到他們衰敗的時候,所謀劃的策略違背道義,所興辦的事情又傷害人民。所以符合道義、依照民意,是謀劃和做事的正確方法。」

天災流行,國家①代②有。救災恤③鄰,道也。行道有福。(後補卷四 春秋左氏傳上)

【註釋】①國家:古代諸侯的封地稱國,大夫的封地稱家。②代:更迭;交替。③恤:周濟,救濟。

【白話】天災流行,總在各個地方交替發生。救援受災地區,周濟鄰國,這是道義。按道義行事者有福。

凡人所以貴於禽獸者,以有仁愛,知相敬事也。(卷二十一 後漢書一)

【白話】人比禽獸可貴的地方,就是因為有仁愛之心,知道互相尊敬對待。

周家忠厚,仁及草木,故能內睦於九族,外尊事黃耇①。養老乞②言,以成其福祿焉。乞言,從求善言,可以為政者也。(卷三 毛詩)

【註釋】①黃耇:耇音「狗」,gǒu ㄍㄡˇ。指年老的人。耇,老年人。②乞:祈求、請求。

【白話】周室王族忠厚治國,仁愛延及草木,所以對內能使九族和睦,對外能尊敬老人。恭敬供養老人並虛心請教,所以才積累了綿長的福報。

咎繇①曰:「帝德罔諐②。臨下以簡,御眾以寬;諐,過也。善則歸君,人臣之義也。罰弗及嗣,賞延於世;嗣亦世也。延,及也。父子罪不相及也。而及其賞,道德之政也。宥過③無大,刑故④無小;過誤所犯,雖大必宥。不忌故犯,雖小必刑也。罪疑惟輕,功疑惟重;刑疑附輕,賞疑從重,忠厚至也。與其殺弗辜,寧失不經⑤。」(卷二 尚書)

【註釋】①咎繇:咎音「高」,gāo ㄍㄠ。繇音「搖」,yáo ㄧㄠˊ。舜之賢臣。②諐:音「千」,qiān ㄑㄧㄢ。古同「愆」。罪過、過失。③宥過:宥音「又」,yòu ㄧㄡˋ。寬恕別人的過錯。④刑故:處罰故意罪犯。⑤經:常道。指常行的義理、準則、法制。

【白話】咎繇說:「舜帝您品德高尚,沒有過失。以簡要、不煩擾的方式對待下屬,以寬緩的方式管理人民;懲罰不株連子孫,賞賜卻延及後代;誤犯之罪再大也可以寬赦,故意犯罪再小也必定懲罰;處罰犯罪有疑慮時寧可從輕,獎賞立功有疑慮時寧可從重;與其錯殺無罪之人,寧可失之於不守常規。」

孔子曰:「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」(卷四十八 體論)
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用不合乎道義的手段得到的富與貴,對於我,就如同天上聚散不定的浮雲一樣,不值得花費心思去追逐。」

子曰:「君子無終食之間①違仁。造次②必於是,顛沛③必於是。」造次,急遽也。顛沛,僵仆也。雖急遽僵仆不違仁也。(卷九 論語)

【註釋】①終食之間:吃一頓飯的時間。比喻極短的時間。②造次:倉猝、匆忙。③顛沛:仆倒。比喻世道衰亂或人事挫折。
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君子即便是一頓飯這樣短的時間,也不會離開仁。倉促不暇之時,他的心一定在仁;危險困厄之際,他的心一定在仁。」

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,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。(卷三十七 孟子)

【白話】不會有講求仁愛,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人;也不會有講求道義,卻不以國君做為優先考量的人。

曾子曰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①,任重而道遠。弘,大也。毅,強而能斷也。士弘毅然後能負重任,致遠路也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②,不亦遠乎?」仁以為己任,重莫重焉;死而後已,遠莫遠焉。(卷九 論語)

【註釋】①弘毅:寬宏堅毅,謂抱負遠大,意志堅強。②已:停止。

【白話】曾子說:「作為讀書人,心志不可以不宏大剛毅,因為肩負的責任重大,而且行走的路程遙遠。把實行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,這責任不是很重大嗎?這個重責大任要一直承擔下去,到死為止,這路程不是很遙遠嗎?」

顏淵問仁。子曰:「克己復禮①為仁。克己,約身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一日猶見歸,況終身乎。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行善在己不在人。曰:「請問其目②。」知其必有條目,故請問之。子曰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此四者,克己復禮之目。(卷九 論語)

【註釋】①克己復禮:約束自我,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禮。②目:條目、要目、細則。

【白話】顏淵請教如何實踐仁德。孔子說:「克制自己的欲望,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節,這便是仁。只要有一天真正做到克己復禮的功夫,那麼天下的人都會受到感化,而歸向於仁德。實踐仁德全靠自己來下功夫,還要靠別人嗎?」顏淵說:「請問具體的條目?」孔子說:「不合於禮的不看,不合於禮的不聽,不合於禮的不說,遇到一切不合於禮的事情都不動心。」

貧賤之知不可忘,糟糠之妻①不下堂②。(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)

【註釋】①糟糠之妻:貧困時共患難的妻子。糟,酒滓。糠,穀皮。糟糠比喻粗劣食物。②下堂:女子被丈夫遺棄或和丈夫離異。

【白話】不能忘本,縱使自己飛黃騰達了,患難當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遺忘,對於跟我們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拋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