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

治要綱目

貴德 > 尚道

九五①。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②。不行不躍,而在乎天,故曰飛龍也。龍德在天,則大人之路亨也。夫位以德興,德以位叙,以至德而處盛位,萬物之覩,不亦宜乎。(卷一 周易)

【註釋】①九五:《易》中一卦有六爻,以「九」代表陽爻,「六」代表陰爻。九五代表由底部往上第五爻的位置。「九」是陽數的最高位,「五」又位居正中,因而「九五」有「至尊中正」的涵意。②大人:此為對德高或地位尊者的稱呼。

【白話】乾卦的第五爻,陽剛之氣已發展到最充沛完備,就如同一飛衝天的蛟龍,利於有德而居上位的人嶄露頭角。

無取於民者,取民者也;無取於國者,取國者也;無取於天下者,取天下者也。取民者,民利之;取國者,國利之;取天下者,天下利之。故道在不可見,事在不可聞,勝在不可知。微哉!微哉!鷙鳥①將擊,卑飛翕翼②;猛獸將擊,俛(俛作弭)耳俯伏③;聖人將動,必有過(過作愚)色。唯文唯德,誰爲之惑?弗觀弗視,安知其極④?(卷三十一 六韜.武韜)

【註釋】①鷙鳥:鷙音「至」,zhì ㄓˋ。性情凶猛的鳥。②卑飛翕翼:翕音「繫」,xì ㄒㄧˋ。低飛收斂起翅膀。卑,低。翕,收斂。③俛耳俯伏:俛音「府」,fǔ ㄈㄨˇ。低垂著耳朵趴在地上。俛,低,同「俯」。俯伏,趴在地上。④極:事理止境。

【白話】沒有要奪取人民的人,才能得到民心;沒有要奪取國家的人,才能得到國家的信任;沒有要奪取天下的人,才能得到天下擁護。沒有要奪取人民的人,人民幫助他;沒有要奪取國家的人,國家的人幫助他;沒有要奪取天下的人,天下的人幫助他。所以這種方法讓人看不見,這種事情讓人聽不到,這種勝利讓人不知道。真是微妙啊!微妙啊!猛禽將要飛起攻擊時,必先收翼低飛;猛獸將要攻擊時,必先貼耳伏地;聖賢人將要有作為時,必先向人表示自己愚鈍。只要依循著道,依循著德,有誰能迷惑你呢?沒有觀察、沒有審查,怎麼知道其中至妙的道理呢?

飄風①不終朝,驟雨②不終日。飄風,疾風也。驟雨,暴雨也。言疾不能長,暴不能久也。孰爲此者?天地也。孰,誰也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?天地至神,合爲飄風暴雨,尚不能使終朝至暮,況人欲爲暴卒者乎。故從事於道。人爲事當如道安靜,不當如飄風驟雨也。(卷三十四 老子.道經)

【註釋】①飄風:疾風。②驟雨:暴雨。

【白話】狂風不會颳一整個早上,暴雨也不會下一整天。誰使它這樣呢?是天地。天地的狂風暴雨尚且不持久,何況是人呢?所以人做事要遵循著道。

子列子①曰:「天地無全功②,聖人無全能,萬物無全用。全猶備也。故天職生覆,地職形載,聖職敎化,物職所宜。職,主也。生各有性,性各有宜。然則天有所短,地有所長,聖有所否③,物有所通。夫職適於一方者,餘塗則罔(本註罔作閡)矣。形必有所分,聲必有所屬。若溫也,則不能凉;若宫也,則不能啇。何則?生覆者不能形載,形載者不能敎化,敎化者不能違所宜,宜定者不出所位。皆有素分,不可逆也。故天地之道,非陰則陽;聖人之敎,非仁則義;萬物之宜,非剛則柔。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。」方圓靖躁,理不得兼。(卷三十四 列子.天瑞)

【註釋】①子列子:「子列子」中第一個「子」是老師的意思,第二個「子」是對男子的美稱,多指有學問、道德或地位的人。列子,姓列,名禦寇,鄭國圃田(今河南省鄭州市)人,在古籍中又寫作列圄(音「語」,yǔ ㄩˇ)寇、列圉(音「語」,yǔ ㄩˇ)寇或子列子,東周威烈王時期人,與鄭穆公同時,晚於孔子而早於莊子。有《列子》一書,又名《沖虛經》,相傳是列子、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後學著作的彙編。於西元前四五O至前三七五年所撰,是道家重要典籍。②全功:完成所有目標。③否:音「痞」,pǐ,ㄆㄧˇ。不好。

【白話】列子說:「天地沒有完備的功效,聖人沒有完備的能力,萬物沒有完備的用途。所以天的職責在於生長覆蓋,地的職責在於成形載物,聖人的職責在於教育感化,器物的職責在於適合人們使用。然則,天有所短缺,地有所擅長,聖人有淤塞的時候,器物有通達的效用。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生長覆蓋的不能成形負載,成形負載的不能教育感化,教育感化的不能違背它的適當用途,事物適宜的功用已經確定了,便不能再超出它所擔負的職責。因此天地的運行,不是陰便是陽;聖人的教化,不是仁便是義;萬物的本質,不是柔便是剛。這些都是按照它所適宜的功用,而不能超出它所擔負的職責。

天地之道,莫見其所以長物而物長,莫見其所以亡物而物亡。聖人之道亦然,其興福也,人莫之見而福興矣;其除禍也,人莫之知而禍除矣!故曰「神人」。益天下以財爲「仁」,勞天下以力爲「義」,分天下以生爲「神」。修先王之術,除禍難之本,使天下丈夫①耕而食,婦人織而衣,皆得戴其首,父子相保②。此其分萬物以生,盈天下以財,不可勝計也。神也者,萬物之始,萬事之紀③也。(卷三十六 尸子.貴言)

【註釋】①丈夫:身高一丈的男子。周朝以八寸為尺,十尺為丈,成年男子高八尺左右,故以丈夫為男子的通稱。②相保:互相依附保護。③紀:法度、準則。

【白話】天地之間的規律,沒有看見萬物生長,而萬物卻生長起來了;沒有看見事物消亡,而事物卻消亡了。聖人之道也是這樣,為人民造福,人們沒看見,幸福便已經來臨了;為人消除災禍,人們沒看見,災禍就消除了!所以稱「神人」。為天下增加財富叫做「仁」,為天下人出力叫做「義」,讓萬物生長叫做「神」。學習古代聖王的治國方法,消除產生禍亂的根源,使天下男子耕種提供食物,女子織布做衣服,讓他們能夠享天倫之樂,父子互相依附保護。這就是使萬物各自生長,為天下帶來豐盈的財富,多得不可勝計。神,就是萬物的本源,萬事的法則。

文子問「道」。老子曰:「夫道者,小行之小得福,大行之大得福,盡行之天下服。」(卷三十五 文子)

【白話】文子向老子請教「道」。老子回答說:「關於『道』,小小地實行便會得到小福;廣泛地實行便會得到大福;完全按『道』行事,全天下的人都會歸服。」

桀紂行惡,受天之罰;禹湯積德①,以王天下。因此觀之,天德無私親,順之和②起,逆之害生。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也。(卷十八 漢書六)

【註釋】①積德:指積累仁政或善行。②和:王念孫先生認為是「利」字書寫之誤。他說:「『和』當為『利』,草書之誤也。順逆、利害,皆對文,若作『和』,則與『害』不相對矣。《漢紀》作『和』,亦後人以誤本漢書改之。《文選》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註,引此正作『利』。」

【白話】夏桀和商紂作惡,受到上天的懲罰;夏禹和商湯積德,因仁義受百姓擁護而稱王。由此來看,上天的恩德是沒有偏私偏愛的。順應天道,利益就會興起;違背天道,禍害就會發生。這就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準則啊!

妖①由人興也。人無釁②焉,妖不自作。人棄常,則妖興。(後補卷四 春秋左氏傳上)

【註釋】①妖:指反常、怪異的事物。②釁:音「信」,xìn ㄒㄧㄣˋ。過失,罪過,缺陷。

【白話】(申繻回答魯莊公說:)反常怪異之事物的產生是由於人造成的。人若自己沒有罪過,反常怪異之事物不能自己興起。人丟棄了常道,反常怪異之事物就會產生。

無惻隱①之心,非人也;無羞惡之心,非人也;無辭讓之心,非人也;無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言無此四者,當若禽獸,非人之心也。惻隱之心,仁之端②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端者,首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猶其有四體也。有是四端,而自謂不能者,自賊者也;自賊害其性,使為不善。謂其君不能者,賊其君者也。謂其君不能為善,而不匡正者,賊其君使陷惡者也。(卷三十七 孟子)

【註釋】①惻隱:同情,憐憫。②端:開端,開始。

【白話】如果一個人沒有同情憐憫的心,就不能算作是人;對惡行沒有羞恥厭惡之心,就不能算作是人;沒有謙遜謙讓的心,就不能算作是人;沒有明辨是非的心,就不能算作是人。同情憐憫心是仁的開端;羞恥厭惡心是義的開端;謙遜謙讓心是禮的開端;辨別是非心是智的開端。人有這四個善良的開端,如同人有四肢一樣,都是生來便具備的。有這四個善良的開端,而認為自己不能行善,就是賊害自己本善的天性,自暴自棄;作為臣子,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善,不勸諫君王改正,就是賊害自己的國君,陷國君於不義。

君臣父子,上下長幼,貴賤親疏,皆得其分曰治。愛得分曰仁,施得分曰義,慮得分曰智,動得分曰適①,言得分曰信。皆得其分而後為成人。(卷三十六 尸子)

【註釋】①適:恰當,得當。這裡指行為合度,相當於「禮」。

【白話】君臣、父子、上下、長幼、貴賤、親疏都合於本分,就稱作「治」。愛心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仁,施捨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義,思謀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智,行動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適,言論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信。各方面都切合自己的本分,然後才稱得上是「成人」。

天地之道,貞觀①者也。明夫天地萬物,莫不保其貞以全其用也日月之道,貞明②者也。天下之動,貞夫一者也。(卷一 周易)

【註釋】①貞觀:指守正則被人崇敬瞻仰。貞:正,常。②貞明:謂日月能固守其運行規律而常明。

【白話】天地為我們表演出來的道理是,公正平等的覆蓋照顧、滋養承載萬物,天地因為能夠守持正道,平等無私地對待萬物,所以受到人們的尊敬瞻仰。日月為我們表演出來的道理是公正平等的照耀萬物,因為能平等如一的照耀萬物,才能給這個世界帶來普遍的光明。天下一切動作營為,都是歸於端正專一,精誠無欲,才能有所成就。

隨。〈象〉曰:「澤中有雷,隨。君子以向晦①入宴息②。」澤中有雷,動悅之象也。物皆悅隨,可以無為,不勞明監。故君子向晦入宴息也。(卷一 周易)

【註釋】①向晦:晦音「會」,huì ㄏㄨㄟˋ。傍晚,天將黑。向:面臨;將近。晦:晚上,夜。②宴息:休息。

【白話】隨卦的〈象傳〉說:「澤中有雷,便是隨卦的現象。君子效法它的精神(隨自然規律而運作,言語、行為使人民悅服,人民對君子的德行既仰慕又願意向他學習,因而君子可以無為而治,不必任何事都親自過問),臨近黃昏時便入室休息。」

所謂無為者,非謂其引之不來,推之不往,迫而不應,感而不動,堅滯而不流,捲握①而不散也。謂其私志不入公道,嗜欲不枉正術,循理而舉事,因②資而立功,推自然之勢也。(卷三十五 文子)

【註釋】①捲握:拳握。比喻凝滯,不流動。②因:憑藉。

【白話】所謂無為,不是說招他他不來,推他他不去,逼迫他而沒有反應,觸動他而不被打動,固執不通,拘泥不化。而是說不以個人的感情與見解混同在公理之中,不以個人的嗜欲歪曲正確的法則,依照道理行事,憑藉現有的條件來建功立業,按照自然形勢而行。

天地以順動①,故日月不過,而四時不忒②。聖人以順動,則刑罰清而民服。豫之時義大矣哉!(卷一 周易)

【註釋】①順動:順應事物固有的規律而運動。豫卦坤下震上,坤為順,震為動。②忒:音「特」,tè ㄊㄜˋ。差錯。

【白話】天地順應自然規律而動,所以日月運行不會失度,四季輪轉沒有誤差。聖人能夠順應人的天性而動,則刑罰清楚簡單,萬民服從。豫卦所蘊含的「順天而動」的義理是多麼的深遠廣大啊!

夫大人者,與天地合①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,與四時合其序,與鬼神合其吉凶。先天而天弗違,後天而奉天時。(卷一 周易)

【註釋】①合:符合、相同。

【白話】聖明之人,他的道德像天地一樣覆載萬物,他的聖明如同日月一樣普照萬物,他施理政事像四時一樣井然有序,他示人的吉凶禍福如同鬼神一樣奧妙無窮。他若在天時之前行事,天不違背他;若在天時之後行事,也能奉順天道運行的規律。

夫道以人之難為易也。是故曾子曰:「父母愛之,喜而不忘;父母惡之,懼而無咎①。」然則愛與惡,其於成孝無擇②也。史鰌③曰:「君親而近之,至敬以遜④;貌⑤而疏之,敬無怨。」然則親與疏,其於成忠無擇也。孔子曰:「自娛於檃括⑥之中,直己而不直人,以善廢而不邑邑⑦,蘧伯玉⑧之行也。」然則興與廢,其於成善無擇也。屈侯附⑨曰:「賢者易知也,觀其富之所分,達之所進,窮之所不取。」然則窮與達,其於成賢無擇也。是故愛惡親疏,廢興窮達,皆可以成義。(卷三十六 尸子)

【註釋】①咎:責怪、責備。②無擇:不用挑選、沒有區別。③史鰌:鰌音「秋」,qiū ㄑㄧㄡ。字子魚,春秋衛國大夫。一生為國薦賢斥奸,死後猶陳屍以諫,以其至誠感動衛靈公。④遜:謙虛、恭順。⑤貌:通「藐」。輕視。⑥檃括:檃音「引」,yǐn ㄧㄣˇ。泛指矯正。本為矯正竹木邪曲的工具。揉曲叫檃,正方稱括。⑦邑邑:憂鬱不樂貌。⑧蘧伯玉:蘧音「渠」,qú ㄑㄩˊ。春秋時衛國人,是一位求進甚切,並善於改過的賢大夫。⑨屈侯附:戰國人,其生平不詳。

【白話】若循著道義來做事,就能使那些別人覺得困難的事情變得容易。曾子說:「父母疼愛自己,心裡高興而不忘父母恩德;父母討厭自己,則戒慎恐懼不惹父母生氣。」既然如此,那麼不論父母喜歡還是討厭自己,對於自己成就孝心來說,沒有什麼區別。史鰌說:「君王親近自己,就禮敬而恭順;君王疏遠自己,就恭敬而無怨。」既然如此,那麼不論君王親近還是疏遠自己,對於自己成就忠誠來說,沒有什麼區別。孔夫子說:「在自我矯正中感到快樂,嚴格要求自己而不苛求別人,有才德而被廢置不用,卻能不鬱鬱寡歡,這就是賢人蘧伯玉的德行。」既然如此,那麼不論被舉用還是被棄置,對於自己養德行善來說,沒有什麼區別。屈侯附說:「是否賢德很容易辨別,只要觀察他富裕時如何分配財富,發達時舉薦什麼樣的人,窮困時如何拒絕外面的誘惑。」既然如此,那麼不論窮困與發達,對於自己成就賢德來說,沒有什麼區別。所以,無論別人對我們喜愛還是厭惡、親近或是疏遠,還是自己人生衰敗、興旺,或是窮困、發達,都可以成就自己的大義。

天有時、地有財,能與人共之者,仁也。仁之所在,天下歸之。免人之死、解人之難、救人之患、濟人之急者,德也。德之所在,天下歸之。與人同憂同樂、同好同惡者,義也。義之所在,天下歸之。凡人惡死而樂生,好得而歸利。能生利者,道也。道之所在,天下歸之。(卷三十一 六韜)

【白話】天有四時、地有財富,能和人民共同享用,就是仁愛。實施仁愛者,天下人就歸附他。使人民免遭死亡、解除人民的困難、救助人民的災患、接濟人民的急需,這些就是恩德。廣施恩德者,天下人就歸順他。和人民同憂同樂、同好同惡,就是義。踐行道義者,天下人就歸附他。所有的人都害怕死亡而樂於生存,喜歡得到好處和利益。能使天下人都獲得利益的,就是道。有道者,天下人就歸附他。

道德仁義定,而天下正。(卷四十三 說苑)

【白話】道德仁義落實之後,天下便自然歸於正道。

天反時為災,寒暑易節。地反物為妖,群物失性。民反德為亂,亂則妖災生。(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)

【白話】上天不按四時運行就會發生災害,大地違反萬物常性就會發生妖異,人民違反德義就生出禍亂,有了禍亂就會發生災害和怪異。

保合大和,乃利貞①。不和而剛暴也。首出庶物②,萬國咸寧。萬國所以寧,各以有君也。(卷一 周易)

【註釋】①利貞:和諧貞正。②庶物:眾物、萬物。

【白話】宇宙的運行,保持著和諧自然的關係,才能使萬物祥和有益,永遠純正。它創造了世間萬物,使天下都得到安寧,而君王受到百姓的推崇,能效法天德長養萬物,天下就能得到安寧。

聖人不積,聖人積德不積財,有德以教愚,有財以與貧。既①以為人,己愈有。既以財賄布施與人,財益多。如日月之光,無有盡時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;天生萬物,愛育之令長大,無所害也。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聖人法天,所施為化成事就,不與下爭功名,故能全其聖功也。(卷三十四 老子)

【註釋】①既:盡、全部。

【白話】聖人無私而不積藏,有德則教愚,有財則濟人,盡其所有來幫助別人,自己反而更充足。因此,天道是全然利益而不侵害萬物;聖人之道是遵循自然法則,幫助世人而毫不爭奪。

發政①施令②,為天下福者,謂之道;上下相親,謂之和;民不求而得所欲,謂之信;除天下之害,謂之仁。仁與信,和與道,帝王之器③也。(卷三十一 鬻子)

【註釋】①發政:發布政令,施行政治措施。②施令:施行政令、施行教令。③器:寶器。

【白話】發布施行政令,是為天下人謀福利的,稱為道義;君民上下相親相愛,稱為和睦;人民不需開口懇求而君王就能體察施予,稱為誠信;能消除天下人的禍患,稱為仁愛。仁愛與誠信,和睦與道義,都是帝王的法寶。

故君子不恤①年之將衰,而憂志之有倦。不寑②道焉,不宿③義焉。言而不行,斯寑道矣;行而不時④,斯宿義矣。(卷四十六 中論)

【註釋】①恤:憂慮、憂患。②寑:音「寢」,qǐn ㄑㄧㄣˇ。止息、廢置。③宿:拖延、停留。④不時:不及時。

【白話】君子不憂慮自己年老力衰,而是擔憂心志倦怠。不讓道業荒廢停止,不讓義理棄置不為。光說而不去做,這樣道業就被荒廢了;沒有及時去做,這樣義理就被棄置了。

坤。〈象〉曰:「地勢坤①。君子以厚德載物。」(卷一 周易)

【註釋】①地勢坤:地形不順,其勢順,順承上天。

【白話】坤卦。〈象傳〉說:「坤卦象徵大地順承上天。君子應當取法大地,以深厚的德行,容載萬物。」

不修善事,即為惡人;無事於大,則為(舊無人無至則為七字補之)小人。紂為無道,見①稱獨夫②;仲尼陪臣③,謂為素王④。即君子不在乎富貴矣。(卷五十 抱朴子)

【註釋】①見: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被動。相當於被,受到。②獨夫:暴虐無道的君主。③陪臣:古時諸侯的大夫對天子自稱為陪臣,又大夫的家臣也稱為陪臣。④素王: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。

【白話】不行善事的,就是惡人;不奉事尊長的,就是小人。商紂王為君無道,所以被稱為「獨夫」;孔子身為諸侯的大夫,卻被推許為「素王」。這說明君子並不在於是否有權勢和財富。

世祖受禪①,陳留王②就金墉城,孚③拜辭,執王手涕泣歔欷④,不能自勝⑤。曰:「臣死之日,固太魏之純臣⑥也。」臨終曰:「有⑦魏貞士河內司馬孚,不伊不周⑧,不夷不惠⑨,立身行道,終始若一。」遺令素棺⑩單椁⑪,斂以時服⑫,所給器物,一不施用。(卷二十九 晉書上.傳)

【註釋】①世祖受禪:禪音「扇」,shàn ㄕㄢˋ。世祖,晉武帝司馬炎(西元二三六—二九O年)。魏咸熙二年(西元二六五)十二月,晉王相國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,即帝位,建立西晉,改年號泰始。受禪,承受禪讓的帝位。②陳留王:即曹奐(西元二四六—三O二年),本名曹璜,字景明,沛國譙縣(今安徽亳州)人,魏武帝曹操之孫,燕王曹宇之子,三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皇帝,西元二六O至二六五年在位。(生平見附錄九)③孚:指司馬孚(西元一八O—二七二年),字叔達,河內溫(今河南溫縣西)人。司馬懿之弟,三國曹魏及西晉時重臣。(生平見附錄十)④歔欷:歔音「虛」,xū ㄒㄩ。欷音「希」,xī ㄒㄧ。悲泣抽噎。⑤不能自勝:勝音「生」,shēng ㄕㄥ。無法承受。⑥臣死之日,固太魏之純臣也:臣到死的那一天,仍是大魏忠純篤實的臣子。臣,為司馬孚自稱。純臣,指忠純篤實,純一不貳的臣子。⑦有:綴詞,置於名詞前,作音節的襯字。⑧不伊不周:言無伊尹、周公之忠。典出班固《漢書.敘傳下》:「孝平不造,新都作宰,不周不伊,喪我四海。」意指漢平帝遭家業不成,新都侯王莽自號宰衡,無周公、伊尹之忠,使得國家喪亡。(伊尹、周公事蹟見附錄十一)⑨不夷不惠:不做伯夷也不學柳下惠,比喻折衷而不偏激。夷,指伯夷;惠,指柳下惠。典出揚雄《法言》:「或問:『子,蜀人也,請人。』曰:『有李仲元者,人也。』『其為人也,柰何?』曰:『不屈其意,不累其身。』曰:『是夷、惠之徒歟?』曰:『不夷不惠,可否之間也。』」(伯夷、柳下惠事蹟見附錄十二)⑩素棺:無裝飾的棺。⑪椁:音「果」,guǒ ㄍㄨㄛˇ。通「槨」。棺材外面的套棺。椁又有單椁、重椁。⑫時服:當時穿的常服。

【白話】咸熙二年(西元二六五年),魏元帝曹奐禪位給世祖司馬炎,曹奐被遷居金墉城,出城時,太傅司馬孚與他辭別,拉著他的手流淚,悲傷地無法承受,說:「臣死的時候,仍然是大魏純正不貳的臣子。」臨死時說:「大魏忠貞之士河內司馬孚,不是伊尹,也不是周公;不做伯夷,也不學柳下惠。立身處世遵行道義,始終如一。」遺囑交代用無裝飾的棺和單椁,入殮時用當時穿的常服,朝廷賜給的器物一概不用。

民之從有道也,如饑①之先食也,如寒之先衣也,如暑之先陰②也。故有道則民歸③之,無道則民去之。故道在身則言自順,行自正,事君自忠,事父自孝,遇人自理。(卷三十二 管子.形勢解)

【註釋】①饑:饑荒吃不飽。「饑」與「飢」的區別,「饑」指饑荒,「飢」指肚子餓。在先秦不相混同,到後來才逐漸通用。②陰:陰涼。③歸:依附。

【白話】人民追隨有道的君主,就像饑荒吃不飽時看重食物,寒冷時看重衣服,炎熱時看重陰涼一樣。君主有道,人民就會依附他;君主無道,人民就會離開他。所以,只要有道在身,言語自然能和順,行為自然會端正,事奉君主自會忠誠,事奉父親自會孝順,對待人自會順理。

奚①以爲治法而可?莫若法天。天之行廣而無私,其施厚而不息(息作德),其明久而不衰,故聖王法之。旣以天爲法,動作有爲,必度於天。天之所欲則爲之,天所不欲則止。然而天何欲何惡也?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,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②也。以其兼而愛之,兼而利之也。(卷三十四 墨子.法儀)

【註釋】①奚:什麼,表疑問。②相惡相賊:惡音「務」,wù ㄨ。賊音「則」,zé ㄗㄜˊ。互相仇恨、互相傷害。賊,傷害、殺害。

【白話】以什麼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度才行呢?沒有比效法天更好的了。天的運行博大又沒有私心,博施深厚而又源源不斷,光輝普照而又永不衰減,所以聖明的君主就把天當作治國的法度。既然以天為法度,那麼凡有舉動作為,就要從天的作為來考慮。天所希望的事就做,天所不希望的事就不做。那麼天希望什麼?憎惡什麼呢?天一定是希望人們相互友愛,相互給予利益,而不希望人們相互仇恨、相互傷害。因為天是不分等次、不分親疏厚薄地愛護人們,並給予人們利益的。

 

水之性欲清,沙石穢①之;人之性欲平,嗜欲②害之。唯聖人能遺物反己,不以智(本書智作身)役③物,不以欲滑和④,是以高而不危,安而不傾也。故聽善言便計⑤,雖愚者知悅之;稱聖德高行,雖不肖者知慕之。悅之者衆,而用之者寡;慕之者多,而行之者少。(卷三十五 文子.道原)

【註釋】①穢:動詞,弄髒。②嗜欲:耳、目、口、鼻等感官所產生的貪欲。「欲」通「慾」。③役:使。④滑和:擾亂中和之道。滑,亂也。⑤便計:有利的計謀。便,有利的。

【白話】水的本性是清淨的,但沙石卻使它混濁;人的本性是安靜的,但是欲望卻來擾亂它。只有聖人能夠拋棄物欲,而回歸自己的本性。聖人不被物欲所控制,淡然自若的心態不被欲望支配,這樣能身處高位而不危險,保持安穩而不傾覆。所以聽到好的言語和好的計策,即使愚笨的人也知道喜歡;稱讚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行為,即使不好的人也知道仰慕它。但是喜悅的人多,而用它的人少;仰慕的人多,而力行它的人少。

 

得道①卽擧②,失道卽廢。夫物未甞③有張而不弛④,盛而不敗者也,唯聖人可盛而不衰。(卷三十五 文子.上禮)

【註釋】①得道:符合道義。②擧:興起。③甞:同「嘗」,曾經。④張而不弛:一直拉開弓弦而沒有放鬆。張,拉開弓弦。弛,放鬆弓弦。

【白話】符合道義國家就興起,失去道義國家就敗亡。萬物從來就沒有一直拉開而不放鬆,一直強盛而不衰敗的情形,只有聖人才會永遠強盛而不衰敗。

國之所以存者,得道也;所以亡者,理塞①也。故得生(生疑存)道者,雖小必大;有亡徵②者,雖成必敗。國之亡也,大不足恃③;道之行也,小不可輕④。故存在得道,不在於小;亡在失道,不在於大。(卷三十五 文子)

【註釋】①理塞:謂不行仁義之道。理:道。②徵:跡象,預兆。③恃:依賴;憑藉。④輕:輕視。

【白話】國家能夠延續下來的原因,是由於遵循了符合道義的治國之道;國家之所以滅亡的原因,是由於不行仁義之道。因此,得到國家長存之道,雖然是小國也可以發展壯大;有滅亡的跡象,雖然是強盛的大國也必定會失敗。國家要滅亡,即使強大也不足依靠;治國之道得以實行,即使小國也不可輕視。所以國家長存的原因在於得道,而不在於國家弱小;國家滅亡的原因在於失道,而不在於國家強大。

人之情,欲壽而惡夭,欲安而惡危,欲榮而惡辱,欲逸而惡勞。四欲得,四惡除,則心適矣。四欲之得也,在於勝理①;勝理以治身,則生全②矣,生全則壽長矣。勝理以治國,則法立矣,法立則天下服。服於理也。故適心之務,在勝理。(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)

【註釋】①勝理:依循事理。勝等於「任」。任,憑依、依據。②生全:保全生命。

【白話】人的常情都是希望長壽而厭惡夭折,希望平安而厭惡危險,希望榮耀而厭惡屈辱,希望安逸而厭惡勞累。以上四種願望能實現,四種厭惡能消除,心情就會安適了。四種願望的實現,在於依循事理;依循事理來修身養性,生命的本性就得以保全;生命的本性得以保全,那就能享有長壽了。依據事理來治理國家,那麼法度就能建立起來;建立了法度,則天下之人就會順服。所以使心情安適的關鍵在於依循事理。

昔者聖人之作《易》也,將以順性命之理也。是以立天之道,曰陰與陽。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。(卷一 周易)

【白話】以前聖人畫卦作《易經》,是順應著大自然的規律而作的。(六十四卦,每一卦有六個爻,六爻裡面包含天、地、人三才,第一爻、二爻代表地,三爻、四爻代表人,五爻、六爻代表天。爻的位置定下後,天、地、人三者都有各自的道。)立天之道,是陰與陽(第五爻為陽,最上一爻為陰)。立地之道,是柔與剛(初爻為陽,為剛;第二爻為陰,為柔)。立人之道,是仁與義(第三爻為陽,為義;第四爻為陰,為仁)。(人生長在天地之間,應具備天地陰陽剛柔的德,表現出來就是仁義。)

夫天地至神①也,而有尊卑先後之序,而況人道乎!明夫尊卑先後之序,固有物之所不能無也。宗廟②尚③親,朝廷尚尊,鄉黨④尚齒,行事⑤尚賢,大道之序也。言非但人倫之所尚也。(卷三十七 莊子)

【註釋】①至神:猶至道,道家多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。②宗廟:古代帝王、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。③尚:尊崇,重視。④鄉黨:泛稱家鄉。周制,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,五百家為黨。⑤行事:行為,事蹟。

【白話】天地是最神聖玄妙的,尚且存在尊卑、先後的秩序,何況是人呢!宗廟尊重親族,朝廷敬重尊長,鄉里尊重老人,辦事尊重賢能,這是天地大道所體現的秩序。

子曰:「履,德之基也。基所蹈也。謙,德之柄也。復,德之本也。恆,德之固也。固不傾移也。損,德之修也。益,德之裕也。能益物者,其德寬大也。困,德之辯①也。」困而益明。(卷一 周易)

【註釋】①辯:通「辨」。辨別;區分。

【白話】孔子說道:「履卦,天在上,澤在下,上下有分,尊卑有序,這就是履踐禮,所以履是德行的初基。謙卦,山在地下,有禮讓的意思,是德的柯柄,必須一直持著,不可以忘失。復卦,修養德行以恢復明德為根本,所以復為德之本。恆卦,修養德行,能夠堅守道德,始終不變,所以恆是德之固。損卦,能夠懲止瞋心,窒塞貪欲,就是在修養德行,所以損是德之修。益卦,君子能夠遷善改過,德行就會愈來愈充裕,所以益是德之裕。困卦,坎險在下,兌悅在上,遭遇險阻困頓的時候,能夠辨別怎麼做才是符合道德的,禁得起考驗,最終能以和悅的心態克服困難,所以困是德之辨。」

為道者日損,損,華偽也。損之又損之,以至於無為①,無為而無不為也。華去而朴全,則雖為而非為也。天地有大美②而不言,四時有明法而不議,萬物有成理而不說。此孔子之所云:予欲無言。至人無為,任其自為而已。大聖不作,唯因任也。觀於天地之謂也。觀其形容,象其物宜,與天地無異者。(卷三十七 莊子)

【註釋】①無為:並非無所作為,而是按「道」行事,不隨個人習性或主觀想法胡作妄為。②大美:謂大功德、大功業。

【白話】修養道德的人,一天天減少貪求詐偽的習氣,減少再減少,以至最後達到「無為」的境界。「無為」因而「無不為」。天地具備最大的美德卻不言語,四季有明顯的規律而不議論,萬物有固定的規律卻不稱說。得道的至人順應宇宙人生的規律,偉大的聖人從不隨己意行動,這就是他們觀察天地萬物,效法天地自然的緣故。

〈彖〉曰:「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;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」(卷一 周易)

【白話】〈彖傳〉說:「觀察天象,可以知曉四季的變化規律;觀察社會的人文現象,可以推行教化而實現天下大治。」

坤,至柔而動也剛,至靜而德方,含萬物而化光①。坤道其順乎,承天而時行。(卷一 周易)

【註釋】①化光:德化廣大的意思。

【白話】坤卦六爻皆陰,至柔,但一有所動便顯示出剛健的特性;它的形態是至靜的,但具有方正的德性,含養萬物而德化廣大。坤道是如此的柔順,它總是順承著天道而行,隨著時節運轉不息。

子曰:「天之所助者順也,人之所助者信也。履信思乎順,是以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。」(卷一 周易)
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上天所輔助的是能夠順從正道的人,人們所扶助的是篤守誠信的人。按照誠信的要求去做事,而時刻不忘記順從天地之道的人,能夠從上天得到保佑,吉祥而無不利。」

君子不與人之謀①則已矣,若與人謀之,則非道無由也。故君子之謀,能必用道,而不能必見受②也;能必忠,而不能必入③也;能必信,而不能必見信也。君子非仁④者,不出之於辭,而施之於行。故非非者行是,而惡惡者行善,而道諭矣。(卷三十一 鬻子)

【註釋】①之謀:《鬻子》通行本作「謀之」。②見受:被接納、被接受。③入:接受、採納。④仁:《鬻子》通行本作「人」。

【白話】君子不為人出謀劃策則已,如果為人謀劃,就一定會依循道義。所以君子的謀劃,一定能做到遵從道義,但不一定會被人接受;一定能做到盡忠無私,但不一定會被人採納;一定能做到誠實不欺,但不一定會被人相信。君子指正他人,不表露於言辭,而是體現於行動。所以要指出事情錯誤,就自己去把正確的做出來;厭惡惡行,就自己努力行善來予以補救和感化。這樣一來,道理自然就彰顯了。

〈象〉曰:「地中生木,升。君子以慎①德,積小以成高大。」(卷一 周易)

【註釋】①慎:遵循、依順。

【白話】〈象傳〉說:「樹木生於地中,是成長上升的象徵。君子因此遵循道德,從積累小善做起,以至成就高尚的德行。」

帝者貴其德也,王者尚其義也,霸者迫(迫作通)於理也。道狹然後任智,德薄然後任刑,明淺然後任察。(卷三十五 文子)

【白話】稱君主為帝是重視其美德,稱君主為王是崇尚其正義,稱君主為霸則是因為他通曉事理。道德偏狹了才憑藉智謀,恩德不厚了才憑藉刑罰,聖明不足了才憑藉苛察。(憑藉智謀、刑罰、苛察,會產生不同的弊端。)

文王問太公曰:「先聖之道可得聞乎?」太公曰:「義勝欲則昌,欲勝義則亡,敬勝怠則吉,怠勝敬則滅。故義勝怠①者王,怠勝敬者亡。」(卷三十一 六韜)

【註釋】①怠:據前文之意,此「怠」字疑當作「欲」,譯文按欲字翻譯。

【白話】文王問太公:「先世的聖人之道可以講給我聽聽嗎?」太公答:「道義勝過私欲,國家就會昌盛;私欲勝過道義,國家就會衰亡;敬慎勝過怠慢,則諸事吉祥;怠慢勝過敬慎,則功業毀滅。所以道義勝過私欲者可以統治國家,怠慢勝過敬慎者就會滅亡。」

有道以理①之,法雖少足以治矣;無道以臨②之,命③雖眾足以亂矣。(卷三十五 文子)

【註釋】①理:治理。②臨:監視、監臨。引申為統治、治理。③命:政令。

【白話】遵循道來治理天下,法規雖少,卻足以使天下太平安定;不遵循道來統治天下,命令雖然眾多,卻只能使天下混亂。

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脩道之謂教。性者,生之質也。命者,人所稟受。率,循,循性行之是曰道。修,治也,治而廣之,人放①效之,是曰教。道也者不可須臾②離也,可離非道也。道,猶道路也,出入動作由之,須臾離之,惡乎從。(卷七 禮記)

【註釋】①放:通「仿」。②須臾:片刻,短時間。

【白話】人人本具的純淨純善,稱為「自性」,隨順自性皆能學為聖賢,稱之為「道」,修養道德自然能夠感化別人,這稱為「教」。因此「道」無所不在,片刻都不能離,能夠離開的,那就不是道。

人法①地,人當法地,安靜和柔也,勞而不怨,有功而不宣。地法天,施而不求報,生長萬物,無所收取。天法道,清靜不言,萬物自成。道法自然。道性自然,無所法也。(卷三十四 老子)

【註釋】①法:仿效、效法。

【白話】人應當效法大地,安靜柔和、無私無怨地承載養育萬物而不居功;大地效法上天,包容萬物,普施而不求回報;上天效法道的精神,清靜無為,萬物自成;道性自然而然。

好學近於智,力行①近於仁,知恥近於勇。知斯②三者,則知所以修身;知所以修身,則知所以治人;知所以治人,則能成天下國家矣。(卷十 孔子家語)

【註釋】①力行:竭力實踐,勉力去做。②斯:此、這。

【白話】喜愛學習聖賢教誨就接近於智,將學到的教誨好好落實就能接近仁,在學習或落實的過程中,知道自己的錯誤而發羞恥心去改正,這就接近勇。了解智、仁、勇三種品德,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;知道如何修正自己,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;知道如何管理人民,就能辦好天下國家的事了。

文王曰:「何如而可以為天下?」太公對曰:「大蓋天下,然後能容天下;信蓋天下,然後可約天下;仁蓋天下,然後可以求天下;恩蓋天下,然後王①天下;權蓋天下,然後可以不失天下;事而不疑②,然後天下恃③。此六者備,然後可以為天下政。」(卷三十一 六韜)

【註釋】①王:音「忘」,wàng ㄨㄤˋ。統治、稱王。②疑:遲疑、猶豫。③恃:音「市」,shì ㄕˋ。依賴、憑藉。

【白話】文王問太公:「怎樣才能治理天下?」太公說:「度量之大足以涵蓋天下,然後才能包容天下;誠信足以遍及天下,然後才能約束天下;仁德足以遍及天下,然後才能懷服天下;恩惠足以遍覆天下,然後才能統領天下;權威足以遍及天下,然後才能不失去天下;遇事當機立斷而不猶豫,然後能為天下之依靠。這六項條件都具備了,才可以治理好天下。」

乾……〈象〉曰:「天行①健②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」(卷一 周易)

【註釋】①天行:天體的運行。②健:強有力。

【白話】乾卦。……〈象傳〉說:「乾卦象徵天道運行的剛健而永恆,君子應當效法天道,自我奮發圖強,永不止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