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文化的核心(君臣有義)

作者: 蔡禮旭老師

在古代,「君」是指君王,「臣」是指臣民,現代社會君臣關係就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。例如企業裡面有經理與員工的關係,學校裡面有校長與老師的關係等。在這些關係當中如何處好就很重要,所謂「君仁臣忠」。君仁,是處處替屬下著想,甚至於不是只有替下屬著想,還要替他的家庭,替他的家人著想。「臣忠」,這個忠是忠領導人,忠於他的本分、他的職責,忠於他的團體,這叫臣忠。

(一)君仁

1.不聽讒言

2.公平

3.依從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次第

4.關心員工德行教育

(二)臣忠

1.勸諫

2.知恩

(一)君仁

1.不聽讒言

在中國古代連家庭都有君臣關係。以前的家庭都是大家族,德高望重的長輩就是領導者,整個家族的決策都要由他們來決定。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鄭濂,他們家族有上千人口,七代同堂,而且家庭和睦。與古人相比,現在是夫妻兩個人待一個孩子都不能和睦,甚至連夫妻兩個都搞不定,還會常常吵架。以前人不聽「婦言」,是因為女人受教育的機會比較少,不接受教育就對古聖先賢的教誨、對做人的道理不懂。不懂做人的道理,眼界就會很短,心量很狹窄,就喜歡計較,使整個人心不平,流言蜚語、嫉妒紛爭就出來了。現在男人沒真正受過做人處事的教育,也會常與人計較得失。所謂「來說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」。搬弄讒言的人的動機是要控制你,要讓你的家庭不和,讓你的團體不和。所以一個領導者要有智慧,拒絕讒言和搬弄是非者的離間。

2.公平

在團體裡面太需要平等了,假如你對某個員工別偏好,時不時就給他加薪,給他一個獎品,其他員工不服氣,慢慢怨氣一積累,到時候就爆發了。所以不止家庭內要平等,團體內也要平等對待。

3.依從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次第

作為領導人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則。有一位老師看到<弟子規>後很高興,他想我可以拿這本書好好教訓學生。他回去之後很興奮,隔天就開始像一個警察站崗一樣,看到學生那裡錯了,馬上批評他:「不要跑『事勿忙,忙多錯』;你的桌子怎摩整理的這麼差勁,『置冠服,有定位,勿亂頓,致污穢』」。一個多月之後,他覺得做得很辛苦,疲於奔命,卻收不到甚麼效果。

我就跟他溝通說:「一個領導人,一個老師最重要的不是去命令學生做到,而是自己要先做到,要以身作則。」他心念一轉回去作法就變了,凡事先要求自己做到。有一天他自己整理桌子、擦桌子,當把頭抬起來一看,發現兩、三個孩子也跟著他在擦,後來全班的孩子都起而仿效一起動手擦起桌子來。他在那個時候內心很感動,覺得以身作則的力量很大。

後來他帶學生去一個公園做教學考察,在這個公園裡面,他就很自然的蹲下去撿起了一個紙屑,檢了差不多二、三張。突然回頭一看,發現幾十個學生統統都在撿垃圾,他看見這一幕時眼淚都快掉下來。同時他也發現了一個真理,為人父母、為人老師、為人領導者最重要的是什麼?要以身作則,這個教育的力量、教化的力量、感化別人的力量特別大。

古代聖君時時刻刻都想到自己的過失,他們的德行都成為全國的模範,像周文王、周武王。很偉大的人都是把做人最根本的事情做好,然後感動全國人民。周文王對父親非常孝順,他每天早上、中午、晚上三次去向父親問安,看到父親身體很好,他內心歡喜;看到父親身體不適,他就覺得很難過。而且三餐的食物他都親自去查看。周文王是真正做到了「晨則省,昏則定」。孝是人的性德,當一個君王這樣做的時候,會觸動全國人民本善的心,就會帶動一個國家的孝道。<大學>裡面說「一家仁,一國興仁」,一個家庭的仁德之風,會帶動整個社會仁德風氣。所以帶領一個國,帶領一個團體,一定是從自己修身、齊家做起,自然而然能治國、平天下。

孟夫子對於君臣關係,有一段很精闢的教誨,孟夫子說:「君之視臣如手足,則臣視君如腹心;君之視臣如犬馬,則臣視君如國人;君之視臣如土芥,則臣視君如寇讎」。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到,部屬對於領導人態度都是取決於領導人的態度,所以一個團體帶不好,一個企業帶不好,誰要負最大的責任?領導人。所以當我們的組織、我們的企業帶不好,不能責怪部屬和員工,要先反省自己,要想到湯王那句話「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」,罪在自己,這是君對臣的一種態度。

4.關心員工的德行教育

有一位企業家曾經遇到一個很大的挫折,虧損了差不多七、八億。這樣的挫折並沒有讓這位企業家灰心,員工與他一起同心同德,終於讓企業起死回生,不僅把企業拉起來,而且還做得很好。在最艱苦的時候,為什麼員工沒有離他而去,反而還肯這樣付出?後來我們了解到這個企業家非常關心員工的做人教育,他是把員工的成長,員工的人生幸福放在心上。正是他有這分愛護員工的仁慈之心,自然得到員工的愛戴。

(文取自幸福美滿的人生,蔡禮旭老師講述,華藏淨宗學會出版,2005.5月)

孩子的心,就像春天的泥土,。播什麼種,就發什麼芽,讀誦聖賢經典,讓他們在耳濡目染,潛移默化之中陶冶性情,開闊胸襟,邁向聖賢之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