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平與衝突解決之道

作者:淨空老和尚

有不少的朋友跟我談起,現在世界和平跟衝突的問題。正好在昆士蘭大學現在有一個研究所,專門討論「促進和平,消弭衝突問題的研究」。這個問題由來很久了,可以說自從有人類出現以來,大概人與人之間互相衝突的問題就存在了,佛說這是六道凡夫。這個世間有沒有沒有衝突的事件發生,只有和睦相處的這個世界?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有!確確實實有。諸佛的淨土,菩薩居住的淨土沒有衝突,確實是真正落實了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。

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千萬年來,衝突不斷的發生?一切眾生渴望和平也望了千萬年了,和平沒有到來,而衝突不斷的提升。要消除衝突,落實和平,能不能做到?我們曉得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人懷疑,認為和平是一種理想,不切實際。這個是世間一般人的想法、看法,實際上聖人的看法、想法就不一樣了。

首先我們要明瞭聖人,聖是什麼意思?神人,神是什麼意思?在中國,古人對這些名詞有說明,神聖,聰明正直謂之神;聖是對於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明瞭,則稱之為聖,聖明。由此可知,中國人講的神聖絕非迷信。神聖就是做到了誠與明,真誠明達,明瞭通達一切事理,這個人我們就稱他聖人。

在中國,孔老夫子這是個代表,我們尊他為聖人。在孔子之前,像孔子這樣的人物不少,通稱為古聖先王。他們一生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以真誠的心,明達事理因果,教化眾生,確確實實能夠達到社會的安定、繁榮、興旺,教化眾生,使人人都能夠明瞭利害得失,吉凶禍福,達到社會的長治久安。儒家所說的大同之治,那不是理想,是事實。現代的社會為什麼做不到?社會病了,我們要曉得。現在許多人都說地球病了,地球是我們居住的環境;社會病了,社會是我們生活當中的人事環境。這個麻煩不小,物質生活環境、人事生活環境都有了嚴重的病態。

病態的根源在哪裡?古聖先賢告訴我們,一句話,眾生貪瞋痴慢所造成的。貪瞋痴隨著物質享受快速的向上升,如果不能夠滿足自已的欲望,競爭就產生了。我們看看今天社會學校的教育,再看看家庭的教育,父母教兒女是不是教他競爭?學校裡面老師教學生是不是教競爭?這不是小事,這是大事!競爭不能滿自己的意思,那一定就變成鬥爭;鬥爭還達不到目的,那就變成戰爭;戰爭的結果是毀滅。所以這個社會的動亂,人與人之間的衝突,我們要曉得它的根源在哪裡?現在我們曉得了,根源是在貪瞋痴慢。貪瞋痴慢確確實實是在加速度的增長,和平還有指望嗎?

我們細心去觀察中國外國,古代現代,確實有一些真正覺悟的人,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們很認真努力在從事於消除衝突,促進和平的工作。他怎麼做法?方法很多,就像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,佛菩薩這些大聖大賢應化在世間,他們到這個世間來不是受果報的,不是業報而來的。他們怎麼來的?佛法裡常講乘願而來。乘什麼願?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

大乘佛法裡面所說的四弘誓願,第一句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眾生無邊,這四個字的意思很廣很深,不是說芸芸眾生很多,這個講法就講得很淺薄了。眾生是多,眾生所受的苦難就更多,苦從哪裡來的?苦從貪瞋痴來的。貪瞋痴,痴是迷,痴迷!痴迷之後,他才生起貪瞋的念頭。如果覺悟了,不迷不痴了,這個貪瞋的念頭生不起來,為什麼?真心。

《楞嚴經》上講的一切眾生「常住真心」,這四個字我們要多想想。「常住真心」,常住就是不會變的,真心是不會變的。妄心?妄心叫無常,妄心不是常住的。妄心是什麼?是生滅心。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,前面滅了,後面就生了,這個生滅心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真心是常住的,真心裡面沒有貪瞋痴慢。不但沒有貪瞋痴慢,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真心裡頭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妄心裡頭有。

佛菩薩告訴我們真心是本有的,妄心本來無的,基於這一個理論,衝突可以化解,和平可以落實。我們對這樁事情首先要建立信心,信心從哪裡來的,總得有道理,這個道理是真理,真理給我們信心。

再看中國儒家講的,《三字經》上頭一句話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《論語》裡面孔子說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中國聖人說的。我們要肯定一切眾生本性是善的,本性是非常接近的,也就是說大家都差不多。佛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佛性就是本善本淨。我們這些年來講到修學的目標,就定在這四個字,「純淨純善」。純淨純善就是佛性,儒跟佛講的是一樣的,沒有兩樣。

再從事實上我們來觀察,我們看嬰兒,你看三四個月、五六個月,他還不會說話,仔細去觀察他,你看他的性是善還是惡?我很留意,答案是肯定的,他的性善。只要看他的小眼睛,無論對什麼人他都笑瞇瞇的。善人抱他,他很喜歡;惡人抱他,他也很喜歡,他沒有分別。沒有分別、沒有妄想、沒有執著,那個心是純善純淨,那個心就是本善,從他的表態上我們看得很清楚。一兩歲他會說話了,他愛他的父母,他愛他的親人,他那個愛是真的,不是假的,天真爛漫;天真就是天然的真實,不是偽裝的。

漸漸長大了,他的心就變了,小時候講的話都不算數了。這是怎麼一回事情?這是漸漸長大之後,被這個社會的染缸染污了。所以夫子講的,性雖然相近,習相遠。那個「性相近」是與聖人相近,跟佛菩薩相近,跟佛菩薩差不多。非常可惜,小時候沒有好好的教導他,沒有道德在薰陶他,他染上了貪瞋痴,就好像吸毒一樣,他上癮了。到了少壯的時候,欲罷不能,有些時候他做了些惡事,損人利己,有時候感到良心不安;良心不安,他還是要做。這是什麼原因?他克服不了外界的誘惑。內心的煩惱習氣他沒有這個能力克服,於是才違背自己的良心,造作一切惡業。

我們一定要了解一切變亂衝突的根源,把這個根找到。消除衝突從哪裡做起?一定要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,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明瞭。佛在經上常常講,自己未度而能度人,無有是處。我們看孔子,看孟子,在中國看老子,看莊子。這個度就是把自己這個衝突化解了,然後才能幫助別人,才能教化別人。釋迦牟尼、諸佛菩薩也是這樣的。

所以衝突在哪裡化解?在自己內心深處。我們內心的深處,真心、妄心,真妄衝突;誠心、虛偽,誠偽衝突。我們起心動念,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用什麼心?自利跟利他衝突。欲望,欲望是嚴重的染污,與清淨衝突;瞋恚,瞋恚是極端的不平,與平等心衝突;愚痴跟智慧衝突。所以你要曉得真正衝突是在我們內心深處,我們要講究和平,先把內在的衝突消除,然後我們自己和平了,中國古人常講「心平氣和」。怎麼樣能達到氣和心平?要把內心裡面的衝突化解,或者我們講內心裡面的矛盾,那都是一樣的意思。你要把它能化解,這是大學問,真功夫!

這個問題化解了,在佛法裡面講超凡入聖。由此可知,佛法裡面講凡聖標準是什麼?你內在矛盾衝突沒擺平,你是凡夫;你內在裡面的衝突矛盾統統化解了,你就是聖人了。聖人才真正有智慧、有能力、有善巧方便,幫助社會大眾化解一切眾生的矛盾。

這個方法,實在講是教育!這一點我們只要冷靜觀察,真正具足大智慧、真實智慧、真正慈悲,這種人在世間,他做什麼?都是從事於教學,師道!

做老師的人很辛苦,為什麼?你教人,你自己要做出最好的榜樣。你教人不貪,首先你自己要不貪。你自己要貪,教別人不貪,誰能相信你?你自己在逆境裡面不瞋恚,你才能教人不瞋,別人聽你的話要看看你樣子。夫子講的「聽其言而觀其行」,你有沒有做到?

所以做老師的人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非常謹慎,唯恐讓別人看到不好的樣子,學到不好的樣子。他要學個不好樣子,這個做老師的怎麼對得起學生!不僅是對不起這一個學生,對不起所有的學生,對不起社會所有大眾。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不容易!

老師都是清高的。清,他的物質生活清淡、貧窮;高是他的志高,他的德高,他能給社會大眾做榜樣。在中國,你看看孔孟老莊。在印度,你看看釋迦,他的這些學生們,舍利弗、目犍連、迦葉、阿難,你仔細去看看他們,看他們一生的行業,他的行為、他的造作,不但是當時感動社會大眾,即使在今天我們去佛兩、三千年了,兩、三千年之後提到這些大聖大賢,我們心裡頭還生起無限仰慕之心,甚至於還發願向他學習。這是德高智廣才能這樣的感動人,令後世人永遠不忘他的行儀,不忘他的教誨。這要不是大智大德,諸位想想誰能做得到?

中國在古代,外國也不例外,對於這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從事於各行各業,你去觀察,對待老師特別尊重。老師真正叫難能可貴,他沒有貪瞋痴,他沒有物質享受的欲望,衣能穿得暖,食可以飽肚子,有一個小茅蓬能遮蔽風雨,他很滿足了。所以凡是從事於教學工作的人,中國人稱為老師,帝王尊敬他,父老尊敬他,他在社會上雖然很貧寒,博得社會大眾的尊敬。

由於帝王、大臣、社會大眾的尊敬,兒童、年輕人,在佛法裡面講善根深厚的,他很羨慕這些聖賢,希聖希賢,希望自己也能做到聖人,也能做到賢人,認真的學習,現代的話來講道德教育。我們看看現代社會,科學技術突飛猛進,可以說日新月異,物質生活大幅度的提高,聖賢道德教育差不多已經忘得乾乾淨淨,這個不得了,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。

我年輕的時候對這些問題很留意,我對於聖賢非常仰慕。學佛之後,我肯定全世界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大聖大賢、大智大德,佛家講大慈大悲,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人誰不追求名聞利養?誰不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?他們這些人能夠放棄名聞利養,放下物欲的受用,甘心情願過一種清苦的生活,全心全力來教化社會,給社會做榜樣,給社會做典型。他對於社會、對於人類的貢獻,真正可以說得上無與倫比,這個社會上任何一個行業不能跟他相比。全心全力在奉獻,宗教裡面講的犧牲奉獻,而且樂此不疲,幫助世間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。迷是衝突的根源,是一切眾生彼此誤會的根源,他來化解。迷破了之後,人就覺悟,覺才有樂,樂在覺中,真樂。

在這個地方我再跟諸位透露,這些從事於社會教學工作的人,他有大樂。你別看到他物質生活上那樣的清貧,精神生活快樂,所謂的是「身貧道不貧」,物質生活上清苦,精神生活不苦,大樂!這個是世間人永遠想像不到的,他那種樂是世間人沒法子體會得到。要沒有這樣的真樂,諸位想想,誰願意冤枉吃苦?吃苦有代價,代價是真樂。

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,一般人很不容易體會的。我也是在中年的時候出家的,三十三歲,我二十六歲學佛,學佛我就選擇素食。當時有很多同學、朋友、同事都認為我很迷,迷信,不吃肉了,都很同情我,感到我很可憐,也常常來開導我、勸我,佛可以學,不必選這麼苦的生活。他們不了解,我選擇素食,我有我的道理在。三、四十年過去了,再遇到的時候,他就伸起大拇指來:你對了!你對了!三、四十年他才認錯,他那個生活方式沒有我這個生活方式快樂。那素食有代價了,什麼代價?非常明顯的,不容易衰老,不生病。古人講的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。所以我們有很好的形象讓他看,這個形象就是成績。

學佛,佛是什麼?知道的人不多,包括許許多多佛教徒,都不知道佛是什麼。天天拜、天天念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是什麼?不知道!甚至於誤會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,這是著相,迷信!

釋迦牟尼佛,印度人稱佛,中國人稱聖人,一個意思。釋迦牟尼這一位聖人,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,跟中國孔子、老子一樣,一生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。釋迦牟尼佛尤其是令人尊敬,他的教學是義務的,不收學費,有教無類。不論你是哪個國家人,不論你信仰什麼宗教,只要你跟他學,他就非常真誠慈悲的教導你、成就你,幫助你破迷開悟。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好老師,我們佛弟子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,本是根本,根本的老師。用現在的話來說,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,釋迦牟尼佛的身分。

我們學佛就要效法他,繼承他老人家的事業,這個事業就是多元文化教學的事業。這個事業裡頭決定沒有名聞利養,統統放下了;決定不求五欲六塵的享受,終身從事於這個教學,幫助社會廣大眾生。雖不能夠斷掉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享受,至少他已經看淡了。他能夠把這些東西看淡,諸位想想看,衝突變亂就會減少,和平幸福就慢慢接近了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這就是他一生事業的成果,他這個成果不是自己來享受,是貢獻給整個社會,貢獻給整個的世界,潛移默化,在做消除衝突,在做促進和平、幸福美滿的工作。他為什麼要這麼做?下一個鐘點再跟諸位報告。

恭錄自【和平與衝突解決之道】 講於澳洲淨宗學會 21-142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