聆聽🎵有聲書👇️
一、慧遠大師生平
慧遠大師(公元334~416年),東晉人,俗姓賈,出生於雁門樓煩(今山西代縣)世代書香之家。從小資質聰穎,勤思敏學,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、洛陽等地。精通儒學,旁通老莊。二十一歲時,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《般若經》,於是悟徹真諦,發心捨俗出家,隨從道安法師修行。
縱觀大師一生的德業,可概述為四:
(一)弘護佛法,尊嚴僧格
大師出家後,勤誦精思,晝夜研習,卓爾不群,發心廣大,「常欲總攝綱維,以大法為己任」。道安大師常常讚歎說:「使佛道流布中國的使命,就寄託在慧遠身上了!」
慧遠大師二十四歲時,便開始升座講經說法,聽眾有不能理解的地方,便援引莊子的義理為連類,令聽眾清楚的領悟。由於這種講經的善巧方便,道安大師便特許他閱讀世俗書籍與外道典籍。
晉哀帝興寧三年(公元365年),他隨道安大師南遊樊沔。孝武帝太元三年(公元378年),襄陽被苻秦軍隊攻陷,道安大師為秦軍所獲。慧遠大師帶著徒眾南行,到了潯陽(今江西九江市),見廬峰青峻,就定居下來。他初住匡山龍泉精舍,別置禪林,帶領徒眾修道。當時名僧多聚居廬山,各地清信之士,亦多望風來集,成為當時南地佛教中心,與羅什大師所居止之長安中分天下。
慧遠大師十分注重僧格的尊嚴,針對當朝某些官員提出沙門應禮拜帝王的說法,他懇切作答,提出異議,著《沙門不敬王者論》五篇,闡述僧人不禮拜帝王的道理,高標出家修道的胸襟,大師於此推重出家的志向,讚歎修道的功德,無非欲令世人具敬僧之心,亦令僧人自尊自強。並嚴正聲稱:「袈裟非朝宗之服,缽盂非廊廟之器,沙門塵外之人,不應致敬王者。」可謂擲地有聲,力爭僧格的尊嚴與獨立。終於使桓玄感悟,下詔書確立僧人不禮敬帝王的條制,自此便成為中國的規約。
(二)道隆德盛,感格人心
大師一生德業隆盛,其本跡,吾人難以測度,然其威神妙用之事相,亦足以感發人心。
大師率眾初抵廬山時,尋找創立寺宇的地方。一日與諸弟子訪履林澗,疲息此地,群僧並渴,率同立誓曰:「若使此處宜立精舍,當願神力,即出佳泉。」說罷,慧遠大師以錫杖掘起,清泉湧出,因之構築堂宇。其後天氣亢旱,慧遠大師率諸僧轉《海龍王經》,為民祈雨。俄而便有巨蛇由水中升空,須臾間大雨滂沱,旱情得以緩解。因有龍瑞,遂名龍泉精舍。
大師容貌威嚴,令人一見頓生敬畏之心。據傳記載,時有慧義法師,以強正自命,不肯服人,對慧遠大師弟子慧寶說:「你們都是一班庸才,所以對慧遠推服得不得了。你們看我和他辯論。」及到聽慧遠大師講《法華經》時,屢次欲提問發難,終因心情戰慄,汗流浹背,一字也問不出。另有東晉著名詩人謝靈運恃才傲物,一見大師,肅然心服。足見大師感格人心之威德。
(三)禮敬梵僧,翻譯佛典
東晉時,佛法雖已不斷的傳入,然尚不完備,所以梵僧來華弘化者,仍然絡繹不絕。慧遠大師感於法道有缺,曾派弟子法凈、法領等西行取經,得到諸多梵本佛經。大師遂於廬山置般若台譯經,成為我國翻譯史上私立譯場的第一人。慧遠大師不僅是東晉時代非常受人敬仰的一位得道高僧,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翻譯家。
大師重視與梵僧大德交往,禮請他們弘法譯經,略舉數例:
●弗若多羅是專精《十誦律》部的學者,曾與鳩摩羅什大師合譯《十誦律》,不幸未譯完,就忽爾去世。慧遠大師對此非常慨嘆,痛惜大法不能東來。後來,以律藏馳名的曇摩留支來到關中,大師即遣弟子曇邕入秦,親筆致書曇摩留支,請他發心將未譯出的《十誦律》餘分翻譯過來,曇摩留支受大師至誠所感,遂將弗若多羅未竟的部分譯出,成為我國第一部完整的比丘律藏。
●佛馱跋陀羅尊者,又稱覺賢,北天竺迦毗羅衛國(今尼泊爾境內)人,釋迦族,甘露飯王後裔。以精通禪律馳名,於義熙四年(公元408年)來到長安。覺賢三藏因被人指斥顯神通而見擯於北方,慧遠大師特遣弟子曇邕入關,替他們和解,由於覺賢不願再回北方,便投奔大師。大師予以熱烈歡迎,邀他加入蓮社,請他翻譯佛經,並以負責的精神致書國主姚興,為覺賢解除了被擯的處分,恢復了覺賢的名譽。後來,覺賢又被邀到建康道場寺,譯出《華嚴經》(晉譯六十卷)、《僧祗律》等佛典十三種共一百二十五卷,為大乘瑜伽學說東流開了先河。華嚴宗風的闡播,亦造端於覺賢的南下。覺賢三藏終生不忘大師的知遇之恩,遺囑圓寂後骨灰安放東林寺,其舍利塔建在東林寺。覺賢是歷史上第一位葬在廬山的外國僧人。
(四)啟建蓮社,上品往生
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結蓮社,率眾精進念佛,共期西方。鑿池種蓮花,在水中立十二品蓮葉,隨波旋轉,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節制,稱為蓮漏。此次集結為中國淨土宗之始。由於修行的理論與方法正確,蓮社一百二十三人,均有往生淨土的瑞相。慧遠大師臨終預知時至,將一生三次見佛的事實告知弟子,制訂遺囑,至期果然安坐而化,上品往生。享壽八十三歲。
慧遠大師示寂後,謝靈運替他在東林寺開闢東西兩個池塘,並且種上白蓮。因此,淨宗後被稱為「蓮宗」。唐、宋諸帝賜贈諡號「辨覺大師」、「正覺大師」、「圓悟大師」、「等遍正覺圓悟大師」。為別於隋代淨影寺之慧遠法師,後世多稱為「廬山慧遠」。
二、淨土思想
慧遠大師的淨土思想特色概述有三:
(一)往生淨土乃超越因果輪迴之捷徑
慧遠大師淨土思想的形成,肇始於其對神識不滅、三世因果、輪迴報應之篤信。大師闡述形滅而神不滅的觀點,認為神之傳於異形,猶火之傳乎異薪,薪異而火一,形易而神同。惑者但以一生為盡,故以為形朽而神喪,而人之所以生死流轉者,乃因無明貪愛為惑為累。無明掩其照,則情想凝滯外物;貪愛流其性,則四大結聚成形。無明貪愛不息,則此身之後,仍受他身;此生之後,猶有來生,是則生生而不絕,永墮生死輪迴。
所以大師深懼生死之苦,累劫輪轉之痛,汲汲以求出離生死險道的路途。故而一聞淨宗念佛法門,便專注期生西方勝妙淨土,永享常樂我淨之妙樂。這亦成為集結蓮社的精神理念。
慧遠大師淨土思想的產生,亦與當時社會苦難現實的催化有關。從漢末到晉末,政治失軌,從王族貴紳到庶民百姓,無一不像幕燕釜魚,朝不保夕。加之天災旱蝗頻仍,饑疫橫行,人們相率互食,苦難的境遇激發著人們的出離心,這種社會心態恰與淨宗求生淨土的出世理念耦合。遠公應劫而生,融會老莊與禪教思想,會歸念佛求生西方淨土,一呼百應,風雲際會,揭開弘傳淨宗的序幕,並對以後的中國佛教發展,產生著深遠的影響。
(二)滲透禪智的念佛思想
慧遠大師認為:三昧的名稱甚多,在諸三昧中,以功德高、進展容易的標準來衡量,當推念佛三昧最為第一。這是什麼緣故呢?窮盡玄妙、通達寂滅的境界,即是如來性體。如來性體,任運神妙,隨緣妙應,無有定規。如來體性能令證入念佛三昧的行人,渾然消泯人我是非的界限,遣蕩種種知見,涉緣應事,如同鏡子。鏡子明亮,內照清楚,便能映現森羅萬象的相狀。即便耳與眼不能視聽的景物,但運用聞性與見性,亦能通曉無礙。在念佛三昧中,能睹見淵深、凝寂、虛靈之鏡(心)體,悟證靈性本原湛明一體,清淨透明,法爾自然。以本心聆聽內在的玄音,扣誠發響,能令塵勞繫累漸除,滯塞的情執徐徐融化開朗。這個境界的獲得,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法門,還有什麼方法能夠達到呢?
(三)定中見佛,歸命安養
慧遠大師所創的蓮社,以修念佛三昧為主,其所依據的經典是《無量壽經》與《般舟三昧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所示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乃是大師及蓮社諸賢共修的綱宗。遠公以及蓮社其他同倫,修念佛三昧,大多有定中見佛的體驗。據史料記載,大師禪定中三次見佛。劉遺民專念禪坐,始涉半年,定中見佛,行足遇像,佛於空現,光照天地,皆作金色。
慧遠大師與蓮社一百二十三人的自在往生,向世人驗證了極樂世界的真實不虛,並昭示了:惟憑自力坐斷生死頗不容易,應自他並重,皈投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乘四十八大願的法船,方是了生脫死的穩妥之道。
大師的這種貢獻,在當時的佛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,為淨宗在中國的流布,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從此後,淨宗才得以在中國生根發芽,代代相傳,廣利群萌。
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同學整理
⭕️ 淨空老法師專集🔜 https://www.amtb.tw
⭕️ 儒釋道文化教育🔜 https://rsd.hwadzan.com
⭕️ 華藏淨宗弘化網🔜 https://www.hwadzan.com